第(1/3)頁 接到揚州那邊的緊急傳信時,馮紫英正在和方有度探討《內參》的未來一個時段內容的編撰方向。 隨著馮紫英等人開始轉向,青檀書院在朝廷“留守”力量開始被“削弱”,鄭崇儉逗留西疆未歸,練國事、范景文、賀逢圣和吳甡扎根揚州,許獬、韓敬早就和馮紫英走遠,現在和馮紫英較為親近的就只剩下方有度和王應熊。 許獬毫無懸念的進入了葉向高、李廷機和黃汝良的陣營,作為福建士人,有著兩名閣老和黃汝良的加持,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雖然馮紫英現在風頭更勁,但是馮紫英相信很快許獬也會在觀政結束之后開始嶄露頭角。 韓敬則走了另外一條路。 作為湯賓尹的得意門生,本來他來青檀書院就更像是一個臨時性的行為,哪怕他也在青檀書院呆了幾年,但是他卻并未融入到這個群體中去,而是更愿意跟隨自己恩師。 湯賓尹現在在仕途上不太得意,但是卻和北靜王、禮王等人走的很近,本該在南京翰林院的他現在卻經常以經義大儒的身份出現在京師城,參加各種詩會、文會,也是京師中許多達官貴人的座上賓,便是幾大書院也經常請他去講學授課,可謂養望也到了一個極致。 馮紫英估計到合適時候,只怕連永隆帝都不得不捏著鼻子給他一個職位,當然不可能是關鍵要害職位,但也需要還給他當世大儒身份一個相匹配的職位。 其他如方震孺、葉廷桂、宋統殷、蔡懋德、羅尚忠等青檀弟子,卻因為年齡和原來在書院時接觸比較少,所以很難像練國事、方有度、范景文這等密切,但是他們卻也基本上圍繞著齊永泰和官應震二人形成了這樣一個不大不小但是相互之間卻也有一些間隙的群體。 “具體內容,有度你要自己琢磨,我只能給你指一指大方向,前兩日文弱和真長還有若谷都來找到我,想要參與進來,我沒有理由拒絕,但是主導權必須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他們想要發表觀點、意見,沒問題,你卻要審核好,不符合我們主旨的不是不能發,但是卻需要加入編者按進去加以點評和提醒,……” 方有度撓了撓頭,“紫英,這可就有點兒難了,楊嗣昌和黃尊素還好說,他們是有官職在身,我們可以以這一條來加以限制,本身當初我們就有這個規定,但是侯恂不好弄,他是二甲進士,排位比你還高一位,……” 馮紫英橫了方有度一眼,“方叔,你就這么沒出息?我二甲第九,文弱和真長在我面前一樣得禮讓三分,你現在是主編,怕什么?” “紫英,你說得輕巧,你雖然二甲第九,但你現在是翰林院修撰啊,從六品,他們倆還只是編修,正七品,能比么?還不說你現在名頭這么大,誰敢來你這里觸霉頭?我能和他們比?”方有度不服氣地叫嚷起來。 “有理不在聲高,更不在氣盛,我們占著這個位置,就該我們主宰,《內參》本來就是我們創辦的,話語權當然要掌握在我們手里,他們不服氣自己也可以去創辦一份啊。” 馮紫英清楚楊嗣昌他們不是沒打過這個主意。 但是隨著《內參》在朝廷中的影響力日大,現在已經成為了朝中具有一定身份者的必讀之物,甚至也成為一些臣僚揣摩朝廷風向的風向標,他們落后太多,加上又沒有馮紫英這個風頭太盛的領袖人物具有光環加持,真要弄一份類似的刊物出來,弄不好就要成為東施效顰。 所以楊嗣昌和侯恂等人也是探討許久,最終還是決定放棄,轉而想要和青檀這邊合作,以便加入進來。 被馮紫英堵得沒話可說,方有度只能點頭應允下來,馮紫英又交代了一番之后才又道:“方叔你也不必太過擔心,我再去江南頂多也就是三四個月差不多那邊事情就該告一段落了,至于君豫、夢章、克繇和鹿友他們,還不好說,可能官師的意見還是要有一二人在揚州,但肯定不可能都留在那里。” “哎,他們可是都趕上了好機會,就把我一個人丟在這里了,對了,還有非熊,他這段時間好像很忙碌,人影兒都見不著,……”方有度感嘆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