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馮紫英也意識到自己想要大干一番面臨的難處。 林如海的這個幕僚團隊自己還沒法一下子全部接手,畢竟人家兩淮都轉運鹽使司衙門也還要運作,而林如海身體不行,還得主要依靠他們。 段喜貴帶來的人還只能在特定領域內使用,真正要成為一個多面手,還差得遠。 自己幾個同學,像練國事、賀逢圣、范景文、吳甡這些人卻又被官應震留在了京師城,沒法幫上忙。 馮紫英已經準備寫信給齊永泰和官應震,請求能適當多來一兩個自己的同學幫襯自己一把,否則自己分成幾瓣都忙不過來。 而且馮紫英也知道自己這些同學,包括能力最強的練國事來,恐怕短時間內都還不能派上大用場,還得要花上三五個月熟悉適應。 他們以前都是沉迷于經義詩賦和時政策論,對于這等具體的行政事務,可以說是一片茫然,甚至可能連段喜貴帶來哪幾個人都不如。 但是如果給他們時間來熟悉適應,他們的上限就要高得多。 而且關鍵他們是進士出身,這份底蘊在 底蘊在這里,天生就帶著逼格光環,放在任何一個職位上,成長起來都能發揮頂梁柱的作用。 這也是段喜貴”培養“出來這一批人所不能比的。 準確的說馮紫英這幫同學未來就是天生要當官員甚至大臣的,而段喜貴帶來這批人絕大部分都只能局限于吏員這個層級,或者說朝著技術官僚發展。 當然即便是能成為吏員,對于這幫從馮家、段家這些旁支或者庶出的貧苦家庭里走出來的子弟來說也是一個了不得的階層跨越了,而且其中表現優異者未必就不能進入官員階層,哪怕他們無法科舉,但是一樣有其他旁路可走。 馮紫英把自己來江南的工作分成了四塊。 第一,首要任務是銀莊搭建,包括募股和攬儲,但前期主要是募股。 第二,對有意參與海貿的商賈進行初步篩選,并商談特許金問題,當然最終敲定還要由官應震和戶部乃至內閣來定。 第三,初步和鹽商、海商們洽談以海稅作抵押的舉債事務,并要就設立市舶司征求這些商賈們的意見。 第四,就是要和北上的造船業相關商賈們磋商去登萊建立船廠事宜了,這也只能是一個初步計議,定下框架,具體中書科最后還要派人去登萊,協調登萊總督府和地方官府處理好這項事務。 東番拓墾事務是額外的,甚至連包括齊永泰在內的內閣和官應震都不太認可。 只是在馮紫英的反復陳述之下,官應震最后勉強同意馮紫英可以臨機權變,處理東番事務,但這并無得到內閣授權,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先斬后奏,是逾越。 不過馮紫英倒不在意。 將在外君有命有所不受。 且不說官應震給了這份臨機權變之權,便是在覲見永隆帝時,永隆帝也曾含蓄地表示,只要對朝廷有利,便是有所逾越,也無礙。 嗯,馮紫英的理解,這基本上算是皇帝要替自己背書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