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馮卿,這銀莊設立,除了造船行業外,崔景榮在奏折中提及也應當可以扶持臨清貢磚、揚州、蘇州、杭州、金陵的絲綢行業,以及閩浙的茶葉和江西福建等地的瓷器產業,這是何意?” 永隆帝的問話顯然對此有些不太了解,馮紫英也就耐心向其解釋了海貿大開可能帶來對這些貨物需求增大,像臨清貢磚這類是內需的龐大市場所需,這樣扶持發展不但可以使得銀莊在兩三年內有一個較為穩定的盈利渠道,緩解造船行業放貸可能面臨的資金壓力,給銀莊股東們以希望。 “皇上當知道有恒產者有恒心這個道理,‘產’之一義,當不局限于財產或者產業,當為凡是能為其生計提供穩定生活來源的渠道,只要他們能夠有一碗飯吃,便不會思慮去做些作奸犯科之事,更不會有鋌而走險的想法,……” 對君王來說,內憂外患,內憂排在第一的自然就是百姓造反,解決了這個問題,很多時候王朝便能長治久安。 而馮紫英便明確的提出,只要官府能保證給老百姓一碗飯吃的路徑,無論是以工代賑也好,佃田募雇也好,為奴為仆也好,能吃穿得過,就沒有幾個人愿意去走那對抗官府之路,那等天生就想要造反當王侯將相者,萬里難尋其一。 永隆帝也很認同這個道理。 他在繼承大寶之前,更多的時候還是一個普通親王,對民間時政了解不少,所以對馮紫英很多貼合民間地氣的路數十分贊許。 馮紫英介紹的這些產業,尤其是臨清貢磚行業,可以很大程度化解來自魯南的流民壓力,哪怕是能吸納五千一萬,那也對山東來說是 來說是個緩解,而江南這些種茶制茶、絲織綢緞和瓷器制作都是典型的需要大量人手的行業,只要每多吸納一萬人,幾乎就相當于一萬個家庭能有了穩定的生計,這對于地少人稠的江南來說,也是一大助益。 而這些產業如果有穩定的海貿渠道外銷,欠缺的只是錢銀投入擴大規模和新辦,那么銀莊就能夠穩定的發揮作用。 就這個問題馮紫英又和永隆帝探討了許久,一直到傳膳才算是終結。 和皇帝一起用膳真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自從有過一次經歷之后,馮紫英就不抱希望了。 飯菜始終是溫熱的,但是卻缺少那份鮮潤,估計也是御膳房中各種測試和準備,然后等到送上來,這冬日里再是各種保暖,但不允許脫離內侍們的目光,這樣亦步亦趨送上來,的確沒啥滋味了。 而且永隆帝也不是那種喜好口舌之欲的性子,到了他這個年齡,估計他最渴望的就是能夠讓自己的名字在大周歷史乃至史書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便是他最大的目標了。 所以他才會對兵進沙州和哈密如此的熱情,哪怕為此付出一些名聲和代價也在所不惜。 在回家的路上,馮紫英思緒都很雜亂。 今日的朝會他有預料,但是把話題一下子拉得這么大,還是讓他有些措手不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