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張景秋一句話就點醒了他,既然父皇不問,那就意味著某些人未必就真的是秉承了什么意思,而是擅自發揮加戲了。 “張卿,士林盛會也就罷了,但朕總覺得這里邊還有一些說不出來的東西,齊永泰此人你可了解?”這才是永隆帝想要問的問題。 “陛下想問什么?”張景秋平靜的道:“這幾年臣和齊永泰打交道不多,他蝸居青檀書院,而之前他在朝中任職時,臣在南京,不過……” “不過什么,張卿盡管說,不必顧忌什么。”永隆帝對此極為關心。 “此人比臣早一科,而且一入翰林便是頗受太上皇看重,只是后來卻因種種緣故,罷官,復起,再辭官,……”張景秋也在斟酌言辭,“此人性格堅韌,做事極有條理分寸,而且有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執拗勁兒,但卻也不是那種不知變通的迂腐之輩,……” 能從張景秋嘴里獲得這樣的評語,堪稱難得了。 永隆帝是知道自己這位心腹在評價人上素來苛刻,鮮有贊譽,但能如此點評齊永泰,倒真的很罕見了。 “此人既然頗得父皇看重,為何后來又與父皇屢生齟齬?”永隆帝看似很隨意的問道。 張景秋一愣, 一愣,他不相信皇上會不了解這些情況。 雖說這也是十來年里發生的事情,原因也很復雜,甚至延續多年,多方面原因,自己也說了齊永泰不是那種不知變通的人,但為何齊永泰還是斷然辭官? 當年太子被廢之后,眾王奪嫡,太上皇卻遲遲不再立太子,最終卻突兀的將皇位傳給了眼前這位,要說這位皇上會對朝中這么些年發生的事情不了解,那他是不信的。 只是這個時候來問自己,就很明顯有些其他意味了。 “陛下,這就說來話長了,而且也不是一天兩天或者一件事情兩件事情上產生的齟齬,當年太上皇所用的一些閣臣和齊永泰大概在一些問題上有不同看法,最終太上皇支持了一些閣臣和六部官員,齊永泰有些失望,具體的問題牽扯面也很寬,涉及到九邊開中法,軍屯,還有對韃靼人的戰略,嗯,還有海貿,太多了,這種矛盾積累多了,最終可能就只有以一方辭官為結果了,……” 張景秋當年還在南京任職,對這些情況有些知曉,有些不清楚,當然更重要的一條他沒有說。 那就是齊永泰是堅決反對廢太子的,即便是太子被廢后,齊永泰也認為應當讓太子復位,至于說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對大周朝局穩定有利。 他不清楚眼前這一位對此事是否還有記恨,若是齊永泰及其同黨一力堅持成功,也許就沒有這一位的事兒,就該是義忠親王坐上大位了。 永隆帝若有所思的看著這位兵部左侍郎,現任兵部尚書蕭大亨首鼠兩端,不值得依靠,右侍郎王子騰卻是父皇的人,現在如何來平衡這個局,他還沒有考慮周全。 張景秋的意見很中肯,鎮之以靜,現在還不能輕舉妄動。 大哥越是跳得起,自己就越是要穩得住,不能“聞雞起舞”。 但這并不意味自己就聽之任之,自己作為皇帝,理所當然的可以有自己的應對方略,而且是堂而皇之光明正大的應對。 不過這家伙也有些小覷了自己的胸襟吧,還擔心自己還在記恨當年齊永泰死保大哥太子位置的事兒?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