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過馮唐在邊地經營多年,自然有一些旁門左道手段來應對,換一個缺乏經驗的,就麻煩大了。 “紫英,這財賦問題始終是朝廷當下最大問題,那鄭繼芝身為戶部堂官,卻是束手無策,不能替君分憂,為何還尸位素餐戀棧不去?都察院御史們和戶科給事中為何都視若無睹?”楊嗣昌想到這里就忍不住道:“我問過家父,家父卻是說此事非只言片語能說清楚,也非某一人之過,……” “文弱兄,令尊所言甚是,朝廷財政變成這樣,恐怕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某一位戶部堂官的責任,若真是他在其中有什么不軌之事,只怕令尊和喬師他們早就群起而攻之了,只怕這是整個朝廷的問題,長期積累下來的問題。” 馮紫英也知道這個問題,哪怕是自己這個過來人,要說就能一下子解決這個難題,那都是假話。 當下的時局和社會環境以及社會各階層結構就決定了,如果不引入外部變量因素,那就是一道無解難題。 要么徹底打碎,要么就需要從外部來尋找突破契機,但前者在目前不具備可操作性,后者也一樣要有充分足夠的準備,思想準備,輿論準備,組織準備,以及特定環境時段準備。 “戶部認為邊軍數量太大,所耗軍資過巨,拖垮了朝廷財政,要求裁撤邊軍和驛傳乃至漕軍,這是唯一能緩解當下財政拮據虧空的辦法,即便如此那也需要多年以后才能緩緩恢復元氣。” 楊嗣昌說到這里,都忍不住搖頭,這種辦法若是能行之有效,恐怕也早就想出來了。 “裁撤邊軍就意味著削弱邊防,那是該裁撤哪里呢?遼東,還是宣大,抑或榆林、寧夏?”馮紫英也嗤笑,“或者就是江南衛所?且不說倭人之患都讓江南如臨大敵,江南衛所那點兒力量削弱了 削弱了也未必能有多大意義吧?” “那紫英的意見呢?”侯恂已經和練國事策馬趕了上來。 今日聚會是青檀書院和崇正書院的頭面人物一個小聚,但是卻沒有許獬。 應該說這四位都應該是未來北方士人的代表,楊嗣昌雖然是原籍湖廣,但是長期在京師生活,實際上已經習慣于把自己定位為北方士人了。 “小弟的觀點很一致,那就是要開源,節流是舍本逐末,開源才是王道!”馮紫英在這幾個人面前就毫不忌諱了。 練國事和楊嗣昌都是馬上進入翰林院的角色,而自己和侯恂如無意外也要走庶吉士這條路,未來合作可能性迅速增加。 要說服他們認可自己的觀點很重要,因為他們的觀點很大程度代表著北方士人,練國事所在練家本身就是河南望族,而侯恂父親就在太常寺任職,也是著名北方士人,而開海的一個重要反對力量就是北方士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