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紫英,你說招募商賈前往登萊設立船場,可是閩浙和兩廣的商賈如何愿意去?” 吳亮嗣也皺著眉頭,他是湖廣人,深知故土難離。 “他們在家鄉人熟地熟,當然可以,可到登萊,什么都沒有,都需要從頭再來,怎么可能愿意?若是山東這邊商賈的話他們又沒有造船技術,一時間根本就做不了這個營生,……”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讓龍江、清江船場的工匠去增強他們信心,朝廷可以給予三年或者五年期的船只訂貨規劃,讓其能看到船場建好之后就能迅速有生意可做,另外如果在土地、碼頭甚至錢銀不足的情況下,也應當想方設法予以支持,促使他們迅速站穩腳跟,……” 馮紫英耐心解釋,“生意人,去哪里都是為了謀利,所以才會哪里都有山陜會館和徽州會館、洞庭會館,只要能賺錢,別說登萊,便是遼東他們也一樣敢去?!? “紫英,你這個想法還是很有新意的,不過這里邊也有不少問題,去登萊設立船場,動輒恐怕耗銀數萬,甚至十萬,便是閩浙兩廣豪商只怕也不敢輕易嘗試,不像你想的那么容易簡單。” 崔景榮在一定程度上也認可了馮紫英的觀點,但他要謹慎許多,“你提到了由朝廷訂貨也好,工匠遷移過去歸他們所用采取他們的經營模式也好,其他方面朝廷支持和行方便也好,都很具體,都需要一點一點的商議考證,不是遽下結論能行的?!? 馮紫英松了一口氣。 沒有直接否定就好。 看樣子這一段時間自己給崔景榮的不斷灌輸還是起到了一些作用,他已經不像原來那樣保守了,謹慎也是應該的,但起碼逐漸接受了自己的一些觀念,這是一個好現象。 馮紫英此次另外一個私人目的就是要通過這一段時間接觸,讓更多人理解和認可自己的觀點,并能在一些實際工作中予以支持。 但像崔景榮、魏廣微和吳亮嗣這些人都已經為官多年的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觀念,并不容易扭轉過來,這就需要不斷的耳濡目染,現在看來效果都還過得去。 像范景文和賀逢圣就要好打動(忽悠)得多,他們很多觀念還處于一個成型階段,你只要說得有道理,他們接受起來也很快。 金陵算是南直隸乃至江南的政治中心,但是卻遠算不上經濟中心,蘇州、揚州都要更繁盛。 不過作為前明和大周兩個王朝的第一個首都,這里簪櫻之家的確相當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