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馮紫英這一番話讓永隆帝心中豁然開朗,激動得忍不住雙手都顫抖起來,這么久來困擾給他的問題頓時迎刃而解。 對于朝廷來說,或者說對于他和朝中群臣們來說,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避免背上與民爭利這個罵名。 無論哪種新的稅,在大家看來,都無疑要加重百姓的負擔。 比如鹽稅,百姓無一不食鹽,你加稅,那便要落在每個百姓頭上,比如自己派出的稅監在水陸關卡設立征稅,那一樣最終會加到貨物身上,無論是糧食、鐵器、布匹、干果特產等物事,都是如此。 所以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永隆帝很清楚朝廷就始終要背負道德道義上的壓力,少有風吹草動,就會有人跳出來狂噴,進而影響到新政的推進。 但剛才馮紫英所提到的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是啊,絲綢、瓷器和茶葉輸出到海外,新增海稅了,那也是海外那些個夷人們的事情,和大周子民無關。 同樣海外輸入到大周來的物事,大周中原上國,什么沒有? 便有所需,如剛才馮紫英提到的香料、大木、銅料、銀子,那是尋常百姓能用得起的么? 香料、大木除了那些豪商巨賈和官宦人家外,尋常百姓誰能用得起? 銅料、銀子除了朝廷戶部所需外,也就只有那些私鑄商人才敢購入了。 這些私鑄行為本來就是朝廷要嚴厲緝查捉拿的,普通百姓更是沾都不敢沾。 看見永隆帝忍不住站起身來,走了一圈才重新回到御座上,馮紫英卻是眼觀鼻鼻觀心,端坐不動,視若無睹。 他很清楚這一道枷鎖的解脫,對于一心想要爭取士林民間名聲的永隆帝來說,意義有多么重大,可以說甚至超過了西征平叛收復失地本身。 永隆帝也意識到了自己失態了,但在看到馮紫英宛若閉目菩薩一般端坐不言,更是心懷大暢。 此子果然有將相之風,難怪張景秋和柴恪都對此子嘉譽有加,而齊永泰和喬應甲也以此子為榮。 “馮卿所言甚是啊,不與民爭利,但是商賈之人身為大周子民,也的確應當報效朝廷才是,深合朕意。”永隆帝捋須滿意地笑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