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鐵甲重騎的掩護之下,3月初七正午,歷盡千辛的南路軍終于來到了沈陽城南門外。 1386年,大明改沈陽路為沈陽中衛,并著手在此建城。 “山北為陰,水北為陽”,因為此城位于沈水(即渾河)之北所以叫做沈陽。 大明洪武21年(1388)沈陽中衛城正式筑成,周9里10步,高2.5丈,城外有兩道護城河皆引渾河之水。 城墻東西南北各設一座城門,分別是永寧門,永昌門,保寧門,安定門。 不過此時沈陽并不是遼東的首府,自古以來遼東地區的政治核心一直是遼陽城,那里也是遼東巡撫的駐地所在。 楊鎬將自己的大營設在沈陽是因為這里更加靠近撫順關,便于自己指揮。 此前由于杜松西路軍的部分敗兵逃回沈陽,明軍薩爾滸大敗的消息瞬間在城內散播開來,搞得沈陽人心惶惶。 后金的奸細趁機散播各種謠言,甚至還有傳言大明東、西、北三路大軍全軍覆沒,南路軍主帥李如柏直接投敵的。 好在楊鎬大張旗鼓的前往清河堡犒師,明軍將俘獲的大漢奸李永芳押到沈陽,這才平息了明軍大敗的“謠言”。 楊鎬已經連夜率領騎兵從清河堡先行返回了沈陽,此時沈陽城兵力空虛,只有八千兵馬,李如柏能率領南路軍主力安全抵達沈陽,無疑是大大增加了勝算。 南路軍原本有兩萬五千人馬,除去留守鴉鶻關、清河堡以及李獻忠帶走的騎兵,此時也只有1萬2千人。 不過這對于沈陽的士氣人心也是極大的激勵。 此時遼東經略楊鎬、薊遼總督汪可受、遼東巡撫周永春、巡按陳玉庭等一眾高官都親自在保寧門外迎接李如柏大軍的“勝利凱旋”。 李如柏人老成精,自然明白楊鎬等人的用意。 雖然南路軍之前連夜行軍頗為狼狽,可以說是死里逃生。不過在快到沈陽的時候,李如柏還是下令大軍整理軍容,務必要拿出凱旋之師精神狀態。 當神采奕奕,衣甲鮮明的明軍一路開進沈陽城的時候,周圍的百姓無不彈冠相慶,慶祝大明取得如此大捷。 楊鎬還將提前運回的韃子首級放在大車之上,在城內展示。 并將賊酋阿巴泰和阿敏的首級,懸于沈陽南門之上! 這一系列操作下來,別說是后金的奸細以及東廠和錦衣衛的探子了,就連他們自己都快相信明軍是取得了一場空前的大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