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代善和皇太極在痛扁朝鮮軍的時候,劉綎等人經過了一夜的跋涉,終于來到了遼東的邊墻附近。 大明的遼東邊墻,始建于正統二年(1437年),到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前后經過170余年的修筑。西起山海關,東到丹東虎山南麓止,長約一千公里。 最早是為了防御蒙古各部,如今主要是為了防御建州女真對遼東的侵襲。 明軍出關攻打建州,一般北面是選擇走沈陽出撫順關,或者南面走遼陽出鴉鶻關。但是去年建虜直接攻占了撫順關同清河堡,雖然最終撤退了,但是他們趁機破壞了沿線不少的遼東邊墻。 此時為了征伐建虜,大明已經加征了“遼餉”,自然是沒有多余的銀兩來修復這些損壞的邊墻。 于是李獻忠為了縮短逃回來的路,便同李如柏約定,提前在孤山堡附近的邊墻開了一個口子,這樣大軍就不必再北上鴉鶻關了。 當大軍穿過邊墻的時候,劉綎還納悶,啥時候孤山堡附近的邊墻也讓韃子給破壞了一段? 李獻忠只能裝傻充愣,說道:“數日前,建虜想從此處入關偷襲我軍;幸而被我們給發現了。” 不過他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把戲,肯定是逃不過劉綎的眼睛。 他沒想到這小子居然如此大膽,直接明目張膽的破壞邊墻。不過這遼東邊墻已經被建虜破了十多處了,也不在乎又多一處。 其實長城也好,雄關也罷。還是要有足夠的兵力威懾對方,沒有強大的兵力,你將長城修的再堅固,也無法擋住對手。 歷史上,建虜雖然攻不破明軍的關寧防線,不一樣繞路從其他長城的其他關口入關劫掠。 所以自己破壞一段邊墻,李獻忠毫無心理負擔。 畢竟如果多走幾十里路到鴉鶻關,誰知道半路會不會讓韃子給追上? 此時明軍在薩爾滸慘敗的消息已經傳到了沈陽,遼東經略楊鎬面如死灰。 起初敗兵逃回帶來這個消息的時候,他還以為是以訛傳訛,直到馬林的敗報傳來,他才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