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標槍”反坦克導彈離開發射管時,初速度是比較低,給人慢慢騰騰的感覺。內置的自動跟蹤程序也在不斷地進行修正,整個“標槍”導彈的運動軌跡看起來有點搖搖晃晃的。 就是這種起初慢騰騰,還飛起來還有點搖搖晃晃,看似萌萌的東西,其實是個大炸逼。 和迫擊炮那種從天而降,毫無蹤跡可尋的攻擊方式不同,“標槍”的飛行軌跡是清晰可見的,發射后不離開發射地,敵人可以循著它的飛行路線來找到發射小組。 和毛子的有線制導的“短號”系列反坦克導彈不一樣,“標槍”是全自動制導的,發射后可以不管了,它會按著瞄準時鎖定的圖像,自己修正飛行軌跡,直至摧毀目標。 日軍有兩門已經現身的山炮,發射小組瞄準其中一門發射導彈后,就馬上隱蔽起來重新填裝導彈。雖然說日軍的70毫米山炮在一千五百米以上的準頭不靠譜,但是誰也不敢拿自己的命去賭它不會人品爆發。 “標槍”導彈拖著尾焰,一頭扎進了日軍的炮兵掩體里。這個倉促修起來的掩體,對這種專門用于對付裝甲目標和工事的導彈,完全起不到防護作用。 導彈的戰斗部爆炸到來的巨大威力,完全貫穿了這個掩體,并引起了掩體內炮彈的殉爆。 轟,一聲巨響。山炮的零件和日軍炮兵的血肉碎片飛得到處都是。這支伏擊部隊的指揮官暗罵,納尼,這個第一志愿旅又出新鮮玩意了。這個如同節日里燃放的大型煙花火箭一樣的東西,竟然有這么多的威力,能穿透掩體工事殺傷里面的火炮。 日軍士兵順著反坦克導彈的飛行軌跡,去找尋敵人的蹤跡。可惜,發射小組操作完畢就躲進了旁邊的灌木叢里。日軍沒能發現他們的身影。 發射小組在灌木林里熟練的裝填著“標槍”導彈,日軍還有一門山炮沒有被摧毀,他們還要再出去搞一發。這一次,他們換了一個發射位置,瞄準,按鍵,轉身走人。就是這么簡單,就是這么自信。 “這里是禿鷲一號,日軍兩門山炮已經被摧毀,悍馬車隊可以繼續向前推進。”在空中擔任FAC的李思鋒給導彈的攻擊效果做了評估。 悍馬車隊馬上開進戰場,用車載的.50大口徑機槍朝著日軍射擊。失去了兩門山炮后,日軍再也沒有武器的射程能夠到悍馬車了,勃朗寧M2HB.50機槍一千八百米的射程,是村田13式步槍無法觸及的天際。不顧,村田步槍夠得著,11mm的圓頭步槍彈又能對悍馬的防彈裝甲起什么作用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