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原先黑白雙煞的簫胡合奏變成了現在的琴簫合奏,有一部分一開始就在這里看表演的觀眾很是玩味地看著這種變化。 有那么一瞬,現場異常的安靜。 圍觀群眾仿佛都有共識般不發出任何聲音,安靜的等著,當當是張小北一個人的洞簫獨奏就如此的悅耳動聽,若是加上古琴合奏又會產生多么美妙的音樂。 “錚!” 吳芬撥弦彈奏起了第一個音。 悠然的古琴旋律從她的指尖發出。 張小北微微抬起他的簫,把那段沒有名字的簫曲吹奏出來。他手中的是洞簫,洞簫相比于琴簫并不是很適合拿來與古琴合奏,因為洞簫沒有琴簫的音那么細,很容易就會蓋過琴聲,但張小北的簫技高超,他完全可以用自己超絕的簫技來彌補這種缺陷。 古琴聲和簫聲完美地融合了在一起。 《天賜良緣》的琴簫合奏曲在這沉月湖邊奏響了起來。 今晚,月亮似乎并不寵幸這水面平靜的沉月湖,而是寵幸這湖邊彈奏著《天賜良緣》的這一對奏者,她把更多的月光打在了他們的身上。 圍觀群眾異常的安靜,此前在張小北吹奏動聽的流行曲時,他們都會很激動地在一旁喊叫拍掌,而現在他們都靜靜地聽著。 他們從來沒有聽過《天賜良緣》這一個琴簫合奏曲,他們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古器樂演奏這般地感動過。 李馨琴看到她的姥姥完全沉浸進了這一場琴簫合奏中,她的姥姥臉上一直掛著淡淡的笑容,表情寧靜,雙手很優雅地撥動著琴弦,她從來沒有見過她姥姥這么專注地彈著琴。 她感覺她錯了,她的姥姥需要的不是一個耀眼的舞臺,她的姥姥需要的是一個真正能懂她音樂的人。 她看了一眼張小北,多么年輕的少年啊,她姥姥尋覓大半生,卻在古稀之年才找到知音人,而這個知音人年齡卻如此的小。 她想到了一句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天賜良緣》彈奏完畢之后,吳芬雙手張開輕輕地伏在琴上,然后向她面前的觀眾低了一下頭,張小北也隨之放下了手中的簫,向圍觀群眾鞠了一下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