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正是,正是。臣只前些日子演練過幾次,難為皇后您還記得啊。 除了規定諸侯王每年按時來朝見皇帝的大朝外,還有關于常朝禮儀的安排,您還記得吧——” 朝禮,是叔孫通所構想的整套宗廟禮樂儀法中很重要的一環,也是他暗暗將儒家的仁義禮治與行政手段相結合,以儒家思想影響現實政治生活的嘗試之舉。 在結合春秋古禮和秦朝禮制的基礎上,叔孫通制定的全新大漢朝禮,分為常朝和大朝兩種。 常朝,顧名思義,就是皇帝日常會見群臣、居于洛陽的列侯和宗室等人的固定安排; 而大朝,遠不如常朝頻繁,一年中只定于歲始或幾個特定日期,天子將接受各異姓諸侯王本人或諸侯派來的使者,以及居于洛陽之外的各列侯的進京朝賀。 顯而易見,大朝會的目的,是申明漢家正統、彰顯皇帝威儀、明確君臣尊卑秩序,同時也有籠絡各王的用意。 當然,對于心懷叵測的諸侯王,大朝會也是摸清他們忠誠度的試金石與鬼門關。 在自己國境內作威作福的諸侯王們,敢不敢撇下王國中的私兵,只身進京赴這場吉兇難測的朝會,想必也會成為一年數次的心理考驗。 這套朝禮,叔孫通早已擬好,私下借著在北宮給皇子們授課的機會,偷偷摸摸給皇后、太傅等人展示過數次,連左右宮女都幾乎看會學會了,卻因還是過于繁瑣,遲遲不敢面呈劉季。 *** 眼下,看他一張口就滔滔不絕,呂雉只得見縫插針,果斷以一個問題止住了他, “對,正是這大朝會,你可以尋機奏給陛下了。 但我有個疑問,依照你目前的安排,大朝會時,功臣、列侯、諸侯王等將站在西側,而文官丞相等立在東側。 將來,若有外邦首領來參加朝賀,比如西域那些匈奴王啊、大宛王啊,我是說比如啊,那么他們是應當站在東側,還是西側呢? 是應該位于諸侯王之前,還是之后呢?” 呂雉的這個疑問,并非節外生枝,故意找茬。 《漢書》有載,距此一百多年后的漢宣帝時,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關于他在大朝會的站位究竟該于何處,滿朝文武吵了個地覆天翻,大家查遍了漢初的儀注典籍,也找不到任何相關規定。 所以,趁著眼下有天賜良機,能當面問問制定這套規則的鼻祖叔孫通,她何樂而不為呢? 況且,萬一自己這一世能加快歷史的進程,與其屆時再臨時給奉常大人出難題,倒不如在制定禮儀的伊始,就索性把西域諸王朝貢的可能性考慮在內。 “啊,這個這個,臣壓根沒想到啊,臣想都不敢想??! 也對,我大漢未來將如日中天,為天下之中心,自會有外邦來朝啊,他們應該被視為諸侯王嘛?……” 叔孫通如此想著,已開始心馳神往。 呂雉不得不提醒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