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三爺和其他的各繅絲作坊主紛紛臉色大變:怎么可能?若不是親眼所見,他們萬難相信這兩臺繅絲機,也就四個人照料,竟然多達數十個出絲位,相當于四五十人同時在繅絲。 參觀完繅絲機出絲情況,潘精衛當場拿著手中的生絲,說道:“陳老板,你們昌隆繅絲廠的這機器繅絲,產品細滑光潔,粗細均勻,彈性大,實乃極品生絲。潘某做主,可以給你們算極品生絲,以高出普通土生絲市價二成的收購價收購。” 李三爺和其他的各繅絲作坊主都是滿嘴苦澀,他們一臉羨慕嫉妒之色,要知道,他們的生絲可經常被潘專員說是成色不好,壓低價格,別說算極品,連甲等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普通生絲出售。 想不到這小小的昌隆繅絲廠,才10個雇工的小作坊,剛剛試產第一批生絲,就能得到潘專員如此評價,還能賣上如此好的價格,這也太打擊人了! 最讓他們郁悶的是,那得意洋洋的年輕后生陳啟沅,竟然說什么機器繅絲,一人可抵熟練絲工十余人,日課繅絲五十斤,產品均是優質,他們眼下的二臺繅絲機只是試驗,接下來準備擴大經營,多添置些繅絲機,要達到上百臺的規模,幫工也要請到數百人。 天吶,要是這樣,豈不是滾滾的銀子都被這年輕后生賺去了?不行,回去自己也要購置這樣的繅絲機才行。 李三爺心中很快打定主意,轉眼看向其余的幾名本縣繅絲作坊主,均是滿眼火熱,想必都是打著這個念頭。 ……… 幾天后,昌隆繅絲廠又舉債新購入蒸汽機和繅絲機,增置機器設備,擴大規模。 不久,每日的生絲產量達到五六百余斤,每天都能產五擔以上的生絲,這還是沒有日夜開工,若是再延長開工時間,怕是要每月可產二百擔生絲。按購入的蠶繭和賣出的生絲差價,每擔生絲賣給南洋公司,不算稅,便可賣280兩,今年聽說因為歐洲水災,生絲價格高漲,極品生絲南洋公司收購價格可達三百兩銀子每擔,這樣的話,昌隆繅絲廠每月流水進賬便能達到六萬兩,當然,如今朝廷已經要求不用銀兩結算了,全部改為圣幣,也就是九萬元。 如今昌隆繅絲廠生意火熱,陳啟樞慶幸自己聽從弟弟的話,沒有前往安南。在異國他鄉做點小生意,就算掙錢,可又哪有像如今這樣生活美滿?在自己家鄉,守著老父親,每日財源滾滾,如潮水般的銀子,哦,是圣元,蜂擁入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