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目前,因為被咸豐調走,出城交戰和圓明園中被擊潰后,北京內城還余下的八旗戰兵,主要有驍騎營近三萬余人,護軍營一萬二千余人,火器營四千人,健銳營二千人,另外,還有步軍營近一萬五千人和親軍侍衛數百人。 也算是兵員濟濟,但可惜的是,這些八旗兵中,都是世襲子弟,早失去了祖輩們的血性。自康熙年間,早在吳三桂反叛自立時,八旗軍中便無一員大將和上萬的八旗兵士敢主動挑起征討吳三桂的大任,以至康熙連連哀嘆,最后還是以滿漢一家的說法,由新組建的綠營漢兵平定三藩之亂。此時距離滿清入關尚不足三十年。 如今,經過乾隆年間的國力強盛,北京城內的八旗兵更是養尊處優慣了,漸安舒習,又都是皇親國戚,紀律敗壞,日趨柔弱,戰斗力日益降低。到現在,已經純粹是一幫吃喝玩樂的貴族子弟。 討虜軍的甲一師將士從城東攻打東直門和朝陽門幾次,但都未能有多大效果,輪轟火炮數百發炮子,但城墻紋絲不動,只是些許磚石有些坑坑洼洼而已。 于是,負責城東主攻的林鳳祥與城南的羅大綱商議,從城南的外城處打開缺口,攻城。 而這時,譚紹光返回了甲九師,將甲九十的二個炮兵團和二個主力步兵團調遣至外城,準備從外城攻打內城。 北京外城城墻周長有28里。外城共有七個城門,其中靠經內城東側有東便門,西側有西便門。外城七門都有甕城和箭樓,但各城樓都比內城矮小,因此,清軍雖然放棄了外城,但外城樓上,靠近內城樓邊處地方,一直難以有討虜軍將士上城,一上城樓,便被清軍火炮轟擊。討虜軍雖然拿出原本位于外城樓上的火炮對轟,但因為內城墻比外城墻高,清軍居高臨下,一下便將外城墻上的火炮給擊毀、啞火,討虜軍將士也折損百余人。 不過,譚紹光率領甲九師抵達后,形勢一下便為之一變。 甲九師的二個炮兵團,直接采用團里配置的二十余門克虜伯線膛炮連續開火。由于克虜伯線膛炮遠比內城城墻上的清軍火炮要射得遠和準,沒過多久,也就十余輪炮擊后,崇文門和宣武門兩處城樓旁邊的火炮便紛紛啞火,倒也不是城樓上的火炮全部被摧毀,而是城樓上的炮手被幾輪火炮炸死數十人后,便全都四處躲避,不再開火。 見狀,負責督戰的軍機大臣兼兵部尚書穆蔭大怒,命令步兵統領耆英帶領督戰隊直接駐守城樓之上,見炮兵逃走,便是斬首,接連斬殺二十余人,終于止住了清軍的逃竄。 由于仰角的角度問題,從外城內射往內城城樓的炮子,無法直接擊中清軍架在城樓上的炮體,無法徹底摧毀火炮。清兵炮手被逼重回火炮,架設大炮,又與外城對轟起來。 譚紹光一見占不了多少便宜,大怒,下令第一、第二主力步兵團直接再次使用殺手锏:康格里夫火箭筒。 原本,譚紹光早被馮云山交代過,輕易不得使用火箭筒和汽油焚燒北京內城,避免將北京內城給徹底燒毀。但如今看到火炮難以取勝,無奈之下,譚紹光只得下死手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