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要知道,原本只有一百四十多名雇工的五金廠,直接擴大到四百余人,并且,這還是在投用了大量機器設備的前提下,將旁邊的正和鋼鐵廠生產的鐵水和大部分鋼材都用來生產五金件了。 但就算是這樣,還是供不應求。 馮云山知道他們的來意后,想都不想,道:“這種事情,根本不需要稟報本王。五金廠產量不夠,便要擴大產能。不過,宋金生說得對,五金廠最好就近建在鋼鐵廠旁邊,這樣,南洋公司自行在第一鋼鐵廠旁邊再建一家大型五金廠,玉珩,你們工務部負責配合好。崇曜,南洋公司若是不夠,再在廣州城郊也可以再建五金廠,所需鋼鐵從韶州運到廣州走水路也很方便。” 馮云山一句話,便定下了基調。原本建設這么大的工廠,還要工務部審批,如今有了圣王一句話,自然什么都不需要了,直接開建。 對于“南記五金鋪”,馮云山卻很想知道如今的盈利情況如何。 伍崇曜一臉喜悅地回道:“圣王不問起,伍某也要稟報。這五金鋪能盈利不少啊!” “正和鋼鐵廠每天產的四千斤鐵水,一千余斤熟鐵和粗鋼,還有桂陽其他小作坊冶煉的幾千斤生鐵,都被五金廠用來生產各類五金制品,基本上一生產出來,稍加檢驗,便被兩廣遠洋公司運往各地中轉站,再由‘南記五金鋪’雇傭馬車或者船只,運往各處店鋪。” “特別是最近兩個月,五金件銷售火爆。根據何助理報給南洋公司的賬目,上上個月,共售出五金件共計21萬斤,共計3萬八千兩白銀;而上個月,售出25萬斤五金件,共計4萬五千兩白銀。除去鋼鐵和人力、鋪面和打點等成本,基本上每月都能盡盈利3萬兩。” “而且,這還只是兩廣、兩湖、福鍵和茳西等少數地方,再過段時間,像四汌、安幑、菏南、陜西等省份開展起來,怕是盈利還要要翻上一兩倍。”伍崇曜滿心欣喜。 “不錯!”馮云山聽了這個數字,也為南記五金鋪能賺錢而高興。這還是剛起步,每個月就能賺三萬兩,是很不錯了。關鍵是這個“南記五金鋪”能持續開下去,便能融入當地社會,這樣一來,自己就有了一個很好的眼線。 而且,馮云山之所以讓何見機在“南記五金鋪”實行顧客登記制度,便是讓這些來買鐵器的鄉民有種認同和歸屬感。同時,也讓何見機能快速地了解本地的鄉民,擁有一批擁護者,不管是發展消費的會員顧客,還是發展收集情報的細作,都很有利。 不過,工務部副部長曾玉珩和伍崇曜兩人來,不單是為五金制品的事情來。 伍崇曜突然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為難的稟道:“圣王,還記得幾個月前,崇曜說您說的鐵路的事情嗎?上次崇曜將圣王的意思轉告給了崇曜的洋人干兄弟,約翰對圣國要修建鐵路的事情非常感興趣,他立即組織了一批專業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急忙趕過來,還托人傳話過來,說是大概明后天便能到廣州。” “哦?那太好了!本王早就盼望著早點修建鐵路。不過,他愿意投資多少?崇曜,你那拿干兄弟怎么說的?”聽見上次托伍崇曜聯系的愿意投資修建鐵路的美國佬消息,馮云山大喜,連忙問道。 “約翰好像說要到實地看過才能做出預算。不過,圣王,這家伙是個見錢眼開的角色,看起來有幾分義氣,但一遇到銀子,義氣立刻不見了。等他來了,要狠狠殺他的價。”伍崇曜提醒道。 馮云山點點頭,想起最近一直是在開銷,幸好有不斷攻打滿清各地,有了不少繳獲,才不至于坐吃山空。但是,馮云山知道,還是要多找點生財之道才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