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趙昺下旨先將損毀的城垣和城門修復,疏通城中的道路,允許逃出城的百姓回城重新擇地安居。被俘的蒙元官吏經篩查后可以留用,以便彌補官員短缺的情況;蒙古人除商人和工匠外禁止回城,民遷往山東和兩淮地區分散安置,被俘兵將和官員暫編為伍充作役軍,后續再做安置。 此戰后,城中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銳減,由八十余萬人到不足三萬,而大都城也由百萬人口減少至不足十五萬。這樣做雖然殘酷,但是也是為了日后的需要,要將不穩定因素消除。 不過破城后所獲亦是甚豐,僅糧食就得到百萬石之多,從舊朝勛貴手中收繳金達三十萬兩之巨,銀兩千余萬兩,珠寶器皿無算,可見蒙元官員貪腐之盛。而宮中也尚存有大量寶物,其中不乏女真當年掠奪汴京皇宮,蒙元強搶臨安皇宮中的舊物,這讓趙昺不由感嘆世事弄人啊! 九月初一,行營遷入大都城,趙昺在大明宮舉行大朝會,召見文武眾臣,同時下旨嘉獎有功,犒賞三軍,大宴三天。但他并沒有并沒有久留大都,半月后任命江璆為河北、河南和山東制置使,兼領燕京府事。 與此同時,開始布置撤軍,第一軍和炮一師駐留大都,戍守山南、山北諸州;第二軍開赴真定鎮守;第三軍開赴長安鎮守;第四軍前往山東;第五軍前往山西;第八軍仍回襄樊;第十二軍和十三軍搭乘海船返回駐地。 將開戰后編成的十數個保安旅改編為邊防軍分赴宣德、開平、寧德等沿邊重鎮戍守。第一水軍留駐直沽,保衛海防和海運通路。陸戰隊各自規建,工程師則負責在沿邊修建戍堡,利用枯水季修通大運河至大都城內的運河。布置完畢,行駕乘舟沿運河南下還都,至此第二次北伐勝利結束…… 祥興十九年,在趙昺主持下進行行政區域改革,大宋全境共重新規劃為二十個省,一百余府、千余州(縣),形成中央、省、府、州(縣)四級行政管理機構。 同年,趙昺下詔加強海貿,鞏固舊有西洋航線外,利用新開辟環球航線,打入北美、北美市場。同時在南北皇田試種引進的玉米、花生、番薯等新品種。 祥興二十年,趙昺著令兵部制定軍事要地圖譜,對禁軍和州軍進行整編,擴充騎軍,加強邊防軍力。經多番研討后,保留八個軍的禁軍,炮軍擴編為五個師,騎軍十個師,水軍保留大小艦船千艘,遠征軍得以繼續保留作為戰略支援軍。內地州軍縮編為旅,編余兵力加強到邊防軍。 調整后大宋保有禁軍三十萬、州軍十萬,邊軍二十萬,共有兵力達六十萬。而后對諸部軍將進行調整,江鉦致仕,韓振接任樞密副使,一干禁軍老將回京入樞密院任職,一大批青壯將領晉升各部主將。 祥興二十一年,趙昺任命降臣方臣右為高麗招討使,出動水、步軍三萬前往高麗。李氏不敢交戰請降,愿為大宋屬國,降爵為王。趙昺賜其為高麗王,以方臣右為監政,長子入宋為質,年年納貢。 江南人口增長日益,耕地不足,趙昺下旨江浙人口北遷河北、河南,湖廣人口充實川蜀;又遷山西之民前往陜甘寧地區。將歸附的蒙古人口安置在沿邊,并置州縣管理,將草場分與諸部,各部間不得相互侵擾。 同年,皇長子趙璟至學齡,趙昺沒有沿襲于宮中聘請帝師教育的舊例,而是讓其入皇家學院學習。此舉引發轟動,京城子弟紛紛入院學習。 祥興二十二年,陸秀夫等老臣請辭致仕,趙昺以文天祥入主中書省、江璆支持尚書省,陳則翁入門下省,林之武、蔡喬、莊公從等人入京進入六部任職。 趙昺下旨改臨安為南京,燕京為北京,開始營造宮城,整修城垣。 祥興二十三年,趙昺北巡,駐蹕開平府,調諸部草原演武,蒙古殘部慌忙北奔,大宋得民數萬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