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672章 明修棧道-《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趙昺在距城三里之外的一道高坡上觀戰,在整個炮擊過程中就像是欺負人,敵軍沒有組織起一場像樣的反擊,始終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但由于硝煙的遮蔽無法看清當前的戰況。

    說起來這也是沒辦法解決的問題,起碼當前他解決不了,因為黑火藥的燃燒會產生大量的硝煙,上百門火炮齊射,簡直就如一場突降的濃霧,籠罩其中的人幾十步內就難見尊容。而‘排隊槍斃’戰術的雙方走到近前才開槍,也與此脫不了干系。

    隨著城防設施被摧毀,為了防止誤傷前沿的步軍,宋軍的炮擊逐漸減弱,戰場上的狀況才慢慢的重新呈現在趙昺的望遠鏡的鏡頭里。只見十幾家壕車在士兵們的推行下迅速接近城壕,被推進壕中,隨著收緊的繩索被砍斷,折疊的橋板放下,搭在對岸,一條簡易的渡橋便架設成功。

    而隨著宋軍炮火的減弱,敵軍重新上城,修整毀壞的城防,搬運物資。城下在炮火中幸存的敵軍利用殘破的羊馬墻做掩護,向架橋的宋軍放箭,企圖阻止他們過壕。宋軍則以速射炮進行壓制,用火槍和他們隔壕對射,掩護架橋。

    城前的這片幾十步寬的空地上一時間成為了修羅場,要將攻城器械送到城下就必須要消滅羊馬墻后的敵軍。武器上的差距,使得守衛羊馬墻的敵軍難有招架之力,但他們依然死戰不退,還發起了數次反沖擊,欲摧毀宋軍的壕車,但每每不待他們沖到近前,便死傷殆盡。

    但是元軍似乎打不絕殺不盡,反擊的兵力不見減少,還有越來越多之勢,他們通過城墻開鑿的暗門不斷增兵,前仆后繼的向過壕的宋軍展開沖擊。而宋軍則以手榴彈和火槍反擊,甚至在有些地段雙方展開了白刃戰。

    宋軍后續部隊不斷過壕,而敵軍的傷亡越來越多,難以阻止宋軍經過的腳步,城下陣地終于易手。而隨著壕橋架設完畢,也便拉開了攻城的序幕,進入戰斗最關鍵的時候,而當務之急就是攻破城門,或是砸破高大厚實的城墻。只要城墻倒塌,或出現一個缺口,攻方大軍就可以一擁而入。守方無險可守,戰敗是遲早的事。

    攻破城墻在過去同樣需要重型武器,大致上可分為近距離直接破壞型,與遠距離拋擲型。攻城武器主要以木頭打造,佐以基礎的杠桿原理,將石頭等重物拋出。隨著宋軍火器的發展,攻城武器也演進為以火炮為主。

    近距離直接破壞型器械,以攻城錐為代表。攻城錐是用來撞擊城門、城墻,以破壞敵城,從而達到攻城勝利的鈍器。通常由一根巨大的樁固定在四輪車上,以巨大的慣性通過樁頭沖擊城墻或城門。在突破第一層城門之后,士兵會一擁而上攻擊并摧毀脆弱的第二層城門。

    在這個時代,拋石機是最為有效的遠程攻城利器,但是效率偏低需要先在城池的四周架上投石機,晝夜不停地拋射燃燒物、轟擊城墻,同時攻城車上的大錘不斷撞擊城門,直至將其撞開,或是砸毀。

    攻方要想登上城頭,就需要在城墻上建立起一個穩固的前進陣地。在很多文學描寫和影視劇中,攻城都是采用把梯子搭在城墻上爬上去的方式。其實,攻打一些小城池,用梯子還可以,但打一些稍微大的城池,顯然是不行的。

    因為梯子的承重力有限,長度也有限,況且,守軍只需要用兩根桿子抵著梯子一推,就能把梯子掀翻了。所以用搭梯子來登上城樓,是不靠譜的。古代攻城常用的梯子其實是云梯,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而且梯身可以上下仰俯活動,依靠人力扛抬來倚架在城墻上。

    唐朝時的云梯梯身主體采用了固定式,縮短了架梯時間。攻城時將梯身停靠城墻下,并增加活動式“上城梯”,便可攻城,謂之“飛云梯”,底部“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從而減少了架梯的危險,免遭受敵軍破壞。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林格尔县| 平舆县| 来宾市| 三门县| 改则县| 句容市| 沐川县| 呼伦贝尔市| 阳东县| 宜兰县| 平阴县| 黄大仙区| 肥城市| 鹤庆县| 新乡县| 大安市| 桂东县| 略阳县| 民乐县| 土默特右旗| 娄底市| 达拉特旗| 余姚市| 万盛区| 宣城市| 合川市| 内黄县| 尤溪县| 绍兴县| 永康市| 磴口县| 剑川县| 砚山县| 黄平县| 湘潭县| 包头市| 巢湖市| 岱山县| 丽江市| 永修县| 开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