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6章 利在后世-《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2/3)頁
西周政府設有“泉府”這一機構專門“掌以市之征布、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即負責控管國家稅收、收購市上的滯銷物資、收發貸款與利息,為需求者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官方途徑。
一般而言,西周政權的借貸形式分為“賒”和“貸”:“賒”主要針對祭祀、喪紀之事,只要求按期歸還并不計利息;而“貸”專門針對勞動生產者,則需要計息。而事實上西周為了穩定民情、鞏固政權,時常發放無息貸款于民,相當于一種救濟與幫助,計息貸款是相對少的。
不過,若我們想借計息貸款的話,利息又怎么算呢?西周計息的首要考量是地域的遠近程度,若住在城市中,國家征賦二十分之一,住在遠郊則征賦十分之一,按距離增加由此類推年利率為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不等,在現代基本上年利率超過兩成便是高利貸了。
若古人不幸住在西周遠郊地區,就相當于向周天子借高利貸了。然而這之于古代中國,兩成的年息卻僅僅是個開始。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金屬貨幣的出現,古代高利貸也進入了民間。頻繁的戰爭所帶來的動亂、災荒及諸國統治者橫征暴斂的情況擊垮了毫無抵御能力的平民百姓,借貸的需求高漲,而掌握大量財富的富商大賈及官僚等成了主要的放貸方。放貸主要有貨幣和谷物兩種形式,谷物借貸利率“其出之中佰伍十也”,而有些地區更是高達百分之百的利率。
戰爭、災荒等緊急情況下的借貸多為高昂的倍稱之息,而直至政治相對穩定的漢代,高利貸問題始終沒有得到緩解,漢代甚至出現了專門從事高利貸的商人集團——“子錢家”。顯然,在上述局勢下,借貸成了富商、地主等累積社會財富的重要手段,相反的是,無力償還高利貸的平民百姓往往落得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困境。
為改變這樣的局面,秦律中曾有服役以抵債的規定,平民百姓可通過抵押或是服役等方式還債。魏晉南北朝時,北魏也開始發布禁止收利過本的規定,而中國最早的抵押機構——質庫也在此時隨著佛教的盛行應運而生,質庫通過抵押、放款、收息,暫緩了平民的經濟壓力。
相對于民間高利貸,顯然質庫的權威性及穩定性為借貸人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但也并非適用于各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宗教大流行之時,尤其北魏盛行佛教,自孝文帝起便掀起一股建寺熱潮。隨著寺院增多,寺院這股宗教勢力也逐步發展起來,直至隋唐時期,在統治集團的扶植下寺院迅速發展出自身獨具一格的經濟體系——寺院地主莊園,簡稱“寺莊”。
唐在中國古代是相對昌盛、繁榮的社會,其商品經濟已基本脫離早期自然經濟的形態,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而擁有獨立經濟體系的寺院就成為主要的放貸者,相對于戰亂年代此種體系確實是一個相對適合借貸的好選擇,但是其借貸利率相比現代社會仍然屬于高利貸。
此外唐朝還有一些針對借貸風險的保障制度,分別保障了債權人或債務人各自的權益,在違約時有所代償。另外還有役身折酬、掣奪家資的規限等等。抵押制度也開始出現,以債務人的不動產、動產均可作為抵押物,甚至能以人為質作為借貸契約的擔保。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芮城县|
攀枝花市|
香港|
石屏县|
左贡县|
炉霍县|
泗水县|
宝山区|
彩票|
柘城县|
乡宁县|
商都县|
扶沟县|
突泉县|
克什克腾旗|
磐石市|
北海市|
秦皇岛市|
百色市|
同心县|
通化县|
辽宁省|
美姑县|
邯郸市|
新野县|
平罗县|
广宗县|
怀安县|
黄骅市|
金川县|
榕江县|
海口市|
韶关市|
大英县|
措美县|
鹤壁市|
双峰县|
东乌珠穆沁旗|
沾化县|
库伦旗|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