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1章 不如雞窩-《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2/3)頁
這是冷兵器時代以步克騎的常用方式,早期趙昺也曾使用此些方法對抗敵騎兵,只是火器替代了弓弩。而這也讓他想起前世很流行的槍兵克騎的論斷。但在實戰中他發現槍兵同騎兵對抗時,其死傷是要高于騎兵的。
在現實中其實馬匹的生命力是比較頑強的,趙昺發現即便當長槍刺中馬匹時,也很難直接將馬匹擊殺。此時,騎兵仍可進行沖鋒戰斗。甚至,受傷發狂的馬匹會短時間內形成更可怕的沖擊力,再加上步兵的防護一般情況下會差于騎兵。
因此,單純從戰損比而言,步兵的傷亡是要更高的。之所以說其克制,主要還是針對騎兵的訓練成本遠高步兵而言,即使以一個騎兵換取數個步兵也是不劃算的,故此在實戰中將領一般會避免用騎兵直接沖擊結陣的槍兵陣線。
然而當初趙昺是兵微將寡,他也根本沒有底氣與蒙元騎兵那樣列槍陣對攻,因此他的以步制騎的戰術思想,對器械的依賴程度是比較重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小型堡壘的構建。因此無論是造廂車、扎硬寨、修棱堡都是出于這個原因。
當然除了構筑堅固的營壘外,也還有其它克制騎兵的手段,而這些古代的先人們也早就總結出了許多可行的方法,且秉承兵不雜不利的戰斗模式綜合運用。所以趙昺沒有不發揚‘拿來主義’的理由。
其中所謂設伏陷騎是在敵騎行進的必經之路上預設陷馬器,毀傷馬匹,延緩遲滯騎兵行動的戰術,陷騎主要的就有六種方法之多。
一為伏槍,用火煉竹槍斜埋成列埋在地中,用竹圈束住槍頭,上面覆蓋茅草隱蔽,挽槍竹圈上系有提頭索,當提頭索被馬踏中后拽去挽槍竹圈,竹槍彈起林立,“起地三尺,賊馬無不中傷”;
二為絆索,用木樁系五丈麻索釘于地上,用青竹竿五條撐索腰,將麻索壓于地面,并在沿途制造機括控制,當馬蹄觸動機括,撐索竹彈起麻索懸空離地三尺,絆倒馬匹;
三為馬拖,用竹削成筋火,其長數倍于筋,呈錐形,插于地面;竹尾則用熱湯煮過,系有麻索;索尾又安扣頭,;遇馬被套后,則索尾之槍拔出地面傷馬腹腿;
四為馬筒,在地上挖深一尺、闊三寸的陷坑,內置攢錐。當馬蹄被陷,則以攢錐刺傷其蹄踵;
五、六法稱為青阱、白阱,也就是俗稱的陷馬坑。指在草地和沙土地挖掘陷坑,坑上以芻草或種草苗覆蓋,借以欺敵以毀損馬蹄。宋代陷馬坑長約五尺,寬三尺,深四尺,坑中底部布滿削尖并用火烤的鹿角槍和竹簽,以巨字形排列。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岢岚县|
兴宁市|
安顺市|
甘泉县|
淅川县|
舒兰市|
淅川县|
商洛市|
府谷县|
长寿区|
永春县|
双城市|
滦南县|
百色市|
昌都县|
静海县|
连州市|
延庆县|
湖州市|
梅州市|
广元市|
纳雍县|
云和县|
云梦县|
德昌县|
张家川|
胶南市|
东安县|
苍南县|
临沂市|
上虞市|
天镇县|
荃湾区|
图们市|
双桥区|
华亭县|
舒兰市|
阳春市|
星子县|
平昌县|
静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