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0章 怕人笑話-《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蒙古馬作為本土馬種之一,早就為為人類驅使利用,已經知道在馬匹長期徒奔跑期間是要喂飼料的,在漢代匈奴人就在行軍中給蒙古馬的祖先投喂小米,唐代更是規定蒙古馬在行軍時就規定每天都要投喂糧食,按說在契丹人強盛的時候,蒙古馬就該揚名世界了。
在梁晉沿黃河對峙時期,晉王李存勖在訓練士卒和行軍時,為了保證作戰時馬匹的持續作戰能力,甚至還曾經下令,“騎兵不見敵,不得騎馬”,并嚴格約束士卒,對違反這一軍令的軍士最高懲罰可以問斬。非是李存勖不想利用馬匹提高行軍速度,而是為了保證騎兵發揮在作戰中有足夠的沖擊力。
由此可見歷朝歷代以蒙古馬為主力的騎兵都難以做到蒙元騎兵可以連續多日不惜馬力進行長途行軍,而蒙古人又如何讓各方面并不突出蒙古馬得到了超常的發揮呢?
趙昺其實也不知道,到了這個世界后起初也不明白,還堅信著前世固有的觀點。可是隨著在戰斗中俘獲的蒙古兵增多,尤其是在上次北伐中都哥和拔都等蒙元高級將領被俘獲,才獲知了其中的秘密——蒙古人獨特的訓馬技術。
蒙古人是上馬為軍,下馬為民的全面皆兵的游牧民族,普通蒙古士兵被大汗征召后,他們就要從牧民變身成戰士,長期與蒙古馬共同生活的他們也自然十分知道自家馬匹的憂缺點。因此采取了吊馬技術,讓蒙古馬在征戰中爆發了所有的潛力。
所謂的吊馬法就是合理安排馬匹的食物攝入量和運動量,蒙古馬要是不聽話就直接把它們吊起來,然后以二十多天為一個周期進行排汗、長途奔跑訓練:
在第一天內,蒙古士兵只讓馬匹進行十幾次遛馬,在次日內會進行近距離奔跑訓練;第三天則進行吊汗,也就是讓馬匹大量排汗,能一天讓可憐的蒙古馬出汗數斤到十數斤;第四天后慢慢進行近距離遛馬,第五天、第六天慢跑和奔跑訓練相繼進行。
直至第七天才讓馬暫歇一天,恢復體力,第八天繼續吊汗。然后維持數日持續吊汗過程,在第十多天后進行慢跑訓練、奔跑訓練、長距離奔跑、休整的混合訓練法,在二十多日后經過短暫休整后,恢復緩跑訓練,此時戰馬的體力達到了巔峰,就能夠進行長途奔襲。
這種調理馬匹的辦法是蒙古人皆必保守的機密,所以才給了西方人蒙古戰馬耐力強的錯誤印象,從而引申出諸多的想象,又以訛傳訛的流傳開來,使得蒙古馬牛逼了幾個世紀。乃至當下‘揭秘’后,氣得倪亮險些將一直善待有加的百家奴給宰了。
百家奴作為蒙元大將唆都的兒子,長期隨父征戰,成年后更是參加了突破漢江的諸場戰役,是不可能不知道吊馬的方法的。而其在泉州之役被俘獲后,倪亮可是一直將他當做師傅一般的優待,向其學習騎射技藝和騎兵戰術的,其也是傾囊相授,可即便如此也沒有將這個秘密告訴倪亮。
因而即便宋軍在收復江南后組建了數支騎軍,在北伐之役中也曾與敵騎對戰,且在戰斗中盡管蒙受一定的傷亡后,仍能保持完整的建制和不錯的戰斗力。但也只敢派出一支規模不大的騎兵部隊舍棄輜重,在小范圍內為了某個迫切的目標進行奔襲,而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整建制的長途急行軍。
現下宋軍已經獲知蒙古訓馬術,但是也同樣處于保密狀態,只在騎軍內部進行推行試訓。因為一旦消息走漏,蒙古人就會知道宋朝騎兵已經具備了長途奔襲的能力,從而又所防范;另一方面,吊馬術實施的周期需要月余,被蒙古探子獲知就能推斷出宋軍在做戰前準備,導致失去突然性。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宿迁市|
九江市|
于都县|
太保市|
金昌市|
嵊州市|
原平市|
女性|
含山县|
静宁县|
阿尔山市|
磴口县|
中牟县|
天祝|
无锡市|
宽甸|
徐州市|
小金县|
临清市|
濉溪县|
波密县|
禹城市|
昭觉县|
习水县|
泾源县|
新乡市|
琼中|
西畴县|
平原县|
临沧市|
泰宁县|
灵山县|
郴州市|
大渡口区|
清河县|
靖州|
正阳县|
神木县|
合山市|
麟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