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3章 再干幾年-《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返京已經提上日程,在趙昺的督促下各項善后工作也加快了速度。
八月二十八日,趙昺下詔在龜山之上敕建荊襄戰役陣亡將士墓園,并建忠烈祠供奉靈位,永享祭奠。同時出席了奠基儀式,題寫‘忠烈千古’匾額,王應麟做題記,刻碑以為紀念。
八月二十九日,趙昺下詔重建西門外鐵佛寺,請高僧主持,賜度牒五十張,土地五十頃為廟產,用以供奉在襄樊之戰中死難百姓的靈位,超度亡魂,早升極樂世界。
八月三十日,趙昺下旨封賞有功將士,參戰官兵共有百余人獲得爵位,七百多人晉級。賜錢二十萬貫,絲帛五萬匹賞軍。并在襄陽南門樹立襄陽戰役勝利紀念碑,銘刻參戰官兵的功績,傳于萬代。
不過在評功時為了襄陽第一團和襄陽第一師的稱號,第六軍和第七軍產生了爭執。第六軍堅持認為是他們首先登上襄陽南城,并豎起軍旗的;而第七軍認為,第六軍雖然最先登城,但是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不能作數。而他們一舉登上了西城,并打退了城上守敵,開辟了通路。
伍隆起和潘念兩人為此爭的面紅耳赤,誰也不肯想讓,最后官司打到了御前。趙昺最后將兩人叫道行營罵了一頓,為了點兒功勞連袍澤之情也不講了,然后和了稀泥,‘襄陽第一團’的稱號授給了第七軍一師二團,‘襄陽第一師’的稱號授予第六軍第一師,算了了這場公案。
九月初一,趙昺召見襄樊耄老和士紳、商賈及荊襄名士前來行營,與他們進行了開誠布公的談話,聽取了如何盡快恢復荊襄繁榮的意見,接受了他們提出恢復襄陽書院及恢復民生的建議。談話過后,趙昺設宴款待眾人,鼓勵他們為建設荊襄、中興大宋出力。
九月初二,趙昺召荊襄軍政官員覲見。他談了當前的局勢,在與蒙元達成和議前軍事形勢依然嚴峻,要做好打反撲的準備。而地方官員要盡快完成土地和人口的統計,按照既定的計劃盡快加以實施,早日恢復生產和物資的流通。同時要清查叛逆,盡快將他們繩之以法,以震懾不法。此外配合軍方做好保衛荊襄的戰爭準備,這根弦時刻要繃緊,不能松懈。
而后,王應麟又宣布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和調整。暫由田忠任荊襄鎮撫使,兼任第八軍都統,統管軍事事務;任命應熙為襄陽觀察使,負責組建荊襄州軍,擔負其維護地方治安,抗擊蒙元襲擾的任務;免去謝明第八軍都虞侯的職務,轉任襄陽知府;免去林之武湖廣轉運使的職位,轉任湖廣安撫使,主持湖廣政務。
鑒于當前的形勢,為了緩解后勤補給壓力,由第七軍屯駐襄陽,接手光化軍、樊城、谷城的防務;第八軍、炮二師及騎二師撤至宜城作為二線預備隊,隨時增援襄樊戰場;第六軍則回撤鄂州,作為三線預備隊,并做好支援川蜀戰場的準備。
九月初四,趙昺與林之武和田忠進行了閉門談話,君臣整整密會一日,據說由倪亮親自擔任警衛,一切閑雜人等皆無法靠近,至于說了些什么自然也無人知曉。
九月初五清晨,圣駕自樊城碼頭上船,悄然離開襄樊,送別的僅有一眾軍政高級官員,沒有驚動百姓和軍兵。看著揚帆而去的船隊,眾人齊齊向御舟深深施禮,小皇帝親征,轉戰數千里,殲敵數十萬,拓疆萬里,可謂功高蓋世,本應接受萬千軍民的拜賀,而其卻不愿擾民,就這么不聲不響的離開了……
…………
行駕在御前護軍水軍的護航下順漢江而下,為了盡快回京,趙昺下令將戰車盡數留在了襄陽,并征用了部分民船搭載騎兵旅的戰馬。百余艘戰船首尾相銜,綿延十里也是甚為壯觀,沿途船只紛紛避讓。而趙昺連日來日夜處理公務,早已疲憊不堪,上船后就睡下了,直到次日上午才醒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城县|
襄城县|
文安县|
盘山县|
杂多县|
祁东县|
平罗县|
南汇区|
浦县|
乌恰县|
隆化县|
巨野县|
昌平区|
隆安县|
周至县|
敦化市|
德惠市|
天等县|
珠海市|
特克斯县|
浑源县|
泾川县|
句容市|
东光县|
中卫市|
永德县|
屏山县|
泸州市|
商城县|
南安市|
乐亭县|
金塔县|
曲靖市|
郎溪县|
苏州市|
资阳市|
综艺|
漯河市|
唐海县|
阳新县|
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