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5章 速戰速決-《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真金的苦惱并非是自己造成的,而是祖宗留下的遺產。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組織的地方就有路線之爭和派系沖突。
蒙古人也是一樣,在成吉思汗剛剛建立蒙古汗國的時代,實際上這個國家和過去的匈奴與突厥一樣,都是以一個具有足以控制其他部族的巨大部族為基礎,從而建立的聯盟結構游牧帝國。不過與匈奴和突厥所不同的是,成吉思汗在將草原上的各個部族統合起來時,除了通過軍事上的征服,還很大程度上借助了當時的薩滿教,以此建立起了孛兒只斤家族,在軍事、政治、和宗教上,都更加崇高的地位,即“黃金家族”。
不過即使成吉思汗和其家族相對于過去那些草原統治者,有著更好的統治基礎,但是由于其本身無力,也無心改變蒙古人的經濟狀態,建立起足以統御整個草原的官僚階層。因此成吉思汗對于各個部族的統治方式實際上非常簡單粗暴,就是將各個原本文化、宗教乃至族源不同的蒙古草原各部,打散之后以編組。然后再由成吉思汗的親族以及手下將領,同于各個新的部眾。
在這種政策下,蒙古汗國形成了諸多王族統治地區,將在漠南漢地分封的蒙古諸王貴族稱為東路諸王,把分封在中亞,東歐等地區的蒙古諸王貴族稱為西路諸王,也稱為左翼蒙古和右翼蒙古。在成吉思汗死后,拖雷監國,并繼承了其大部分的軍隊和遺產,左翼蒙古和右翼蒙古都歸屬于托雷家族,他們一共有百多個千戶,構成了蒙古部眾的主體。除去左右兩翼蒙古的部眾,則被蒙古宗王們分走。
窩闊臺則在成思吉汗遺命和察合臺等人的支持下登基。他雖然坐上了大汗寶座,一看麾下的人馬,心里很難受,自己的直屬人馬只有區區四個蒙古千戶,連托雷家族的領頭都不如。他知道以這點兵力是無法坐穩大汗之位的,于是連忙改組了怯薛軍,把赤老溫家族踢出怯薛長隊伍,直轄了一個怯薛,安排了六七十名親信到怯薛軍掌權。
同時窩闊臺還組建探馬赤軍,把托雷麾下的左翼蒙古部眾當成征發主力,這些部眾的指揮官大都由怯薛軍軍人充當,也形成了左翼蒙古駐扎在漢地的傳統。在托雷死后,窩闊臺家族更是坐穩了大汗寶座。可風水輪流轉,隨著貴由的去世,托雷系的蒙哥再次登上了大汗寶座,他也是最后一個可以調度全部蒙古勢力的大汗。
在蒙哥死后,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左翼蒙古各部由于長期在漢地駐扎,和漢地最高軍政長官忽必烈關系密切,因此成了其的鐵桿支持者。而札剌爾、弘吉剌、亦乞列思、忙兀、兀魯是左翼蒙古的主體,早就成了元朝皇室直轄的五投下。此外木華黎家族所在的札爾剌部也在左翼蒙古,速不臺后人的兀良哈部也是左翼蒙古的支柱。
右翼蒙古支持阿里不哥,怯薛軍的大部分人馬也站在他們一邊,不過博爾忽、博爾術后人雖都在右翼蒙古,但他們和阿里不哥的關系并不好,封地被阿里不哥送了人,便轉投靠了忽必烈。可阿里不哥還是自信心十足,以為可以憑借右翼蒙古的支持奪得汗位,而兄弟相爭也標志著蒙古左、右翼正式決裂。
本來左翼蒙古和右翼蒙古是一體的,大家還都是親戚,相互間并不想真打,不過是打打太平拳。但忽必烈把漢軍帶到了草原上,以漢軍為主的武衛軍漢軍突襲了右翼蒙古人,漢軍士兵與蒙古人卻不是親戚,自然也少了顧及,殺起右翼蒙古人毫不手軟,直接把右翼蒙古人打得落荒而逃。忽必烈在派漢軍征剿的同時,還對蒙古草原實行了糧食禁運,讓右翼蒙古陷入困餓之中。
由于阿里不哥沒能從中亞搶回足夠的糧食,在死亡的威脅下,右翼蒙古不得不歸降了忽必烈,但他們依然視其為叛徒。而左翼蒙古人幫著忽必烈,部落首領們人人都有王爺封號,還都得到了漢地的封地,家底上普遍高于右翼蒙古人。且左翼蒙古出身在蒙元也是可靠的代名詞,升官發財上遠比右翼蒙古強。
在忽必烈發兵滅宋的時候,一直憋著火的部分右翼蒙古部眾突襲了上都和林,忽必烈第四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被俘,此后右翼蒙古人不但幫著海都和忽必烈打仗,八鄰等部落更是直接投奔了海都。對于歸附的右翼蒙古忽必烈自然也不能信任,而放在京畿地區又擔心他們作亂,放歸漠北又怕投奔海都,于是就將他們放在京畿附近的草原上,一旦出事也可以迅速調兵鎮壓。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汀县|
黄陵县|
汉中市|
鸡西市|
林周县|
石屏县|
辉县市|
车险|
西畴县|
龙海市|
平顺县|
姚安县|
绥滨县|
信宜市|
元朗区|
吉木萨尔县|
卢氏县|
大英县|
桂东县|
三河市|
即墨市|
巩义市|
上犹县|
宜兴市|
闽清县|
密山市|
万荣县|
岚皋县|
平塘县|
漳州市|
长治市|
贵州省|
宜都市|
邳州市|
平阴县|
库伦旗|
理塘县|
莱芜市|
云龙县|
武夷山市|
神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