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9章 問題所在-《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3/3)頁
而紙料的潔白輕軟,亦頗符合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美學趣味,著紙衣、蓋紙被甚至成為當時文人圈的一種風尚。如果紙被變臟變舊,吱吱作響了,大生活家蘇東坡教你應對方法,“紙被舊而毛起者,將破,用黃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則如新,或用木槿葉搗水,刷之,亦妙。”
但紙衣、紙被既然是無奈的應急之舉,那么必然不完美,其最大問題在于不透氣,長期用對身體不好,所以冬天防寒還得將布衣、紙衣換著穿。當然存在的缺點也無法用于裝備軍隊,雖然曾經出現過‘紙甲’,但制造的工藝更為繁瑣,且價格也不便宜,絕非后世傳聞中的那種因為軍費不足而充數的婁貨。
作為御寒的手段,軍隊同樣大多會使用獸皮或麻布包絲絮做成的棉被和防寒衣物。但這兩者的產量低是長期以來都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向農民征收的實物稅中,絲帛一直是重要的一環,為的就是能夠保證官府和軍隊的供應。但是即使如此,想要長期在北方緯度較高的地區,維持軍事存在,卻依然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此中原王朝的實際控制區域,往北很少有超過遼東地區……
眼前的情形,使趙昺意識到要想解決‘保暖’的問題,只有寄予棉花之上了,可要解決就不僅要將此放在眼前,而是要放在戰略角度上考慮,否則統一全國只能止步于長城一線了。
事實上棉花最早是作為觀賞花被引進中國的,最晚在漢朝,棉花就已經出現在東亞大陸上。不過從漢代到宋代,棉花種植始終局限于華南及以南地區,相關產業發展也非常緩慢。而趙昺對這個時代的棉花也不陌生,在瓊州棉花就有種植,并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紡織技術,并成為瓊州一種重要的出口產品,但價格高的驚人,只能作為奢侈品,難以普及。
趙昺作為后世來人卻知道棉時代的輝煌正是由于曾生活在瓊州的一位女性開啟的先河,就是黃道婆。她在瓊州學會了黎族人紡棉的技術,并將其與中原紡織技術結合。回到江南之后,黃道婆繼續改進棉紡織技術,升級、開發新式紡車。由此,中國的棉紡織技術開始突飛猛進,并極大帶動了棉花種植的推廣。
棉布比麻布、絲綢更柔軟保暖,且紡織難度更低,還省去了種桑養蠶的勞苦。以至于它甫一出現,就收獲了老百姓的廣泛歡迎,歷史上在棉花剛產業化的元代,就已經出現了棉布、棉被、棉紗、棉襖、棉衣、棉毯、棉衫等眾多棉織物,當時的朝廷甚至以棉花為原料,制作了多種軍需物資。
另一方面,由于棉織物已經是所有家庭不可或缺的商品,棉紡織業開始迅速膨脹。而趙昺還知道正是棉紡織業的興起,對社會經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由于棉花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卻很適合個體家庭獨立生產,這導致從明朝起,我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系變得更加內向而穩固,而西方則借助棉花的工業化生產完成了向資本主義的萌芽。
黃道婆現在雖然不知道在哪里,但是趙昺并不為此擔心,瓊州是自己的大本營,人手和技術都不成問題。而紡織設備的改進對他來說也非障礙,這正是自己所長,他無需花費多大的精力就能夠完成對原始紡織機械的升級改造,并可以借助自己的權力進行工廠化的生產,沒準還能改變時代的進程。而大范圍的推廣和種植,對于他也不存在障礙,畢竟自己掌握著龐大的國家機器,一道詔令就能夠做到……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河县|
崇义县|
玛曲县|
辽宁省|
城市|
辉县市|
沧源|
宜兴市|
马关县|
札达县|
苏尼特右旗|
肥乡县|
桃江县|
新津县|
东乡族自治县|
云霄县|
宜阳县|
美姑县|
乃东县|
定日县|
内丘县|
庆阳市|
金沙县|
东乡族自治县|
建昌县|
平邑县|
江永县|
宁德市|
抚远县|
潮州市|
武宁县|
郎溪县|
龙江县|
砀山县|
南召县|
康保县|
鄂温|
海安县|
东明县|
沈阳市|
于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