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章 信服-《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對于王應麟建議疏離降軍之事,趙昺并沒有多做解釋,只是說當前的新編旅已經訓練了兩年,高級軍官大部從由老護軍選拔,基層軍官則多是自武學結業的學員選調擔任,僅有少數軍官由降軍擔任。另外新編旅是以降軍為主編練的,可其也只占半數,余者大部來自于江南各地征募的新兵,且客家人又占據了八成以上。
王應麟聽了有些哭笑不得,小皇帝這是用的‘以毒攻毒’的法子來牽制降軍,但也放心不少。他知道歷代每逢中原地區發生戰亂,都會有大批的人南遷,而本朝靖康之變后,亦有眾多北方漢人隨朝廷南渡,被稱為客家。客家人因為當地的土地資源不足,所以向南方各省各地移民,不少客家人先后去往廣西、福建、川蜀及瓊州等地。
而同時期的畬瑤人亦遷移到閩西與粵北,成為當地主要民族,他們與后來從江南移民過來的漢人,還有廣東廣府人,兩下雜居使得畬瑤族大量漢化,一道形成了客家民系。客家人數雖不少,但在華南各省的地位低下,經常遭到當地民眾排斥。
客家人與當地漢人歷來不睦,王應麟卻是知道的,他祖籍河南開封,后遷居到慶元府鄞縣,說起來也算是客家人。兩下相爭說起來也是有根源的,客家人大約在五代十國時從北方來到江南南部,但這里從東晉開始,就有不少從北方遷徙來的世家大族,他們早已成為當地豪強,根深蒂固,擁有大量土地。
客家人也是農民,需要土地和水源來而維持農耕生活,所以客家人來到后,與當地豪強在土地和水源上發生沖突是在所難免的,這些外來戶對當地豪強的資源財產都產生了極大的威脅,自然不受歡迎,所以各地的宗族豪強都排擠客家人。
故而,客家人就被逼選擇土地貧瘠、位置偏僻的山區。同住在這些山區的,還有被趕上山的畬族、瑤族等百越山民。他們便跟這些百越人有相當多的交流,有一部份的百越人接受了客家人的漢文化,被同化成客家民系的一員,而且不少客家人與百越人通婚。
客家人和百越人通婚,使得南方大族認為他們帶有“南蠻”血統,而非漢族一員了,必然會遭受排斥和歧視。被主流勢力打壓,必然會引發反抗,與本地人引發頻繁的武力沖突,甚至導致大范圍的動亂。此外,客家人多數生活在偏僻山區,這些地方往往有毒蛇猛獸,山賊土匪也時常出沒。為了保障村落安全,除了習武之外,客家人還會修筑半軍事式的圍村,據山險以守,用以防御山賊并保留與本地人械斗的優勢。
在這種半軍事的環境下,不論男女都需要學會保護自己,而在不斷的‘戰斗’中,客家人慢慢養成了悍勇尚武的風氣。再者,客家人跟山地的百越人長期通婚,很自然地也繼承了百越山民的特點。畬族山民以彪悍著稱,所以山民的尚武精神不亞于其他少數民族。客家人作為跟百越人交往較深的群體,在習俗上也深受影響。加上長期與本地人械斗,又在山區修筑防御工事,所以客家人積累了很多實戰經驗,稍加訓練便是軍中悍卒。
土客頻繁的大規模械斗,不僅引發地方動亂,也使政權受到威脅。而客家人被視為異類,自然不僅受到主流勢力的歧視,也往往被朝廷打壓,所以也是歷代朝廷頭疼不已的事情。不過王應麟知道在小皇帝掌握權力之后,重視與畬族和客家人的關系,雙方矛盾得以緩解,并在收復江南的戰爭中居功甚偉,不少人得到了封賞,身居要職。
在這種背景下,畬族和客家族首為了擺脫低下的地位愿意為朝廷出力,而族人也可借此改變命運。且軍中優厚的待遇亦十分有誘惑力,所以客家男子紛紛應募入伍,為國效力。其實王應麟也以為當下軍隊中是最為公平、公正的地方,這里不問出身、不關系宗族矛盾,也沒有民族歧視,只要你立有戰功都會得到封賞。
另外王應麟以為當下小皇帝選拔軍官主要就兩個渠道,一個是戰功;一個是武學的學員,且以此為主。即便是蔭補的軍官也要在武學中學習,無法完成學業的也無緣進入軍中。基礎軍官的晉升一般在本部完成,而中級以上的軍官升職則要調離本部任職。在加上退役和混編制度,如此最大程度上的保證了戰斗力,又使得軍中難以形成宗派勢力,避免了武臣擅權,割據一方的情況發生。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渠县|
博兴县|
漳州市|
南平市|
平利县|
大英县|
富顺县|
吴桥县|
阿坝县|
金湖县|
福贡县|
祁阳县|
丰台区|
五河县|
普宁市|
开封市|
松阳县|
玉门市|
井研县|
松原市|
清河县|
龙川县|
朝阳市|
云龙县|
新巴尔虎左旗|
长春市|
临沂市|
贡觉县|
察哈|
新巴尔虎左旗|
酒泉市|
安泽县|
司法|
松阳县|
定州市|
雅江县|
新宁县|
梅州市|
怀远县|
贵南县|
琼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