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冒冷汗-《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故事雖然可笑,但趙昺也知道這也是當皇帝的無奈,尤其是對一個文化素養不高的皇帝,要知道大家能從一級級的考試中脫穎而出,就表明學識和寫作水平之間的差距已經很小了,這個的確讓人恨為難,要從幾篇文章的字里行間中尋出讀書人的水平高低,也真是為難了,不用些小手段又能怎么辦?
趙匡胤之所以用交卷速度來評判貢士們的水平高低,其中也是有些道理的,交卷快至少說明此人才思敏捷,反應快,腦瓜子靈活,以后在朝廷和地方為官,辦事能力不會差到哪里去。但這也留下了空子給人可鉆,所以在接連三屆“每以先進卷子者賜第一人及第”后,大家就找到了投機取巧的方法,那就是如小李飛刀一般——唯快不破。
于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看交卷速度,那作文就必須寫得快,大家都在比快,于是民間紛紛風行快速作文,有沒有快速作文培訓不得而知,但確實有快速作文大比賽。而趙匡胤偶爾也舉辦快速詩文競賽,優勝者也可以被朝廷選拔,例如有一個項目就叫“一日作詩百篇”。有個叫趙昌國的信心滿滿地應試,結果從早寫到晚,也就寫了二三十篇,而且質量實在馬馬虎虎,宋太祖居然也勉強錄取了他。
不過唯快不破也有失手的時候,到了太宗朝就出事了。士子李庶幾,一直以寫作快聞名于民間,他以為這樣就為自己考試安上了保險,沒想到有一年皇帝換了,胃口自然也就變了。且說李庶幾在考場上第一個交了考卷,不曾想太宗覺得這位其太輕浮,一頓呵斥趕了出去,倒是那位皺著眉頭苦苦思索遲遲交卷的孫何同學中了狀元。
這種突變是咋回事呢?原來是有位叫陳靖的大臣打了小報告,說這李庶幾在炊餅店舉辦快速作文比賽,弄得大家以快為美,忽視了作文的文采和理論水準,日久必導致水平下降。而這陳靖又是孫何的好友。于是,李庶幾倒霉,本來可能是狀元的他,連進士都沒中。一直過了很多年,等朝廷把這事忘得差不多了,李庶幾才中了進士。
趙昺想起后世這種事情也不少,后來的明朝還一度以顏值來決定誰是狀元,清朝乾隆有一次則看誰的字寫得好,而慈禧則以名字是否合胃口來取狀元。這看似萌噠噠的事情,其中又有多少士子的心酸,自己不僅要有學問,還要看皇帝的愛好。而遇到個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又要拼人品和運氣,簡直是斯文掃地,將臉踩在地上,又搓了一番。
而讓大宋士子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今皇帝在與后妃的調笑中學習了科舉制度,且看透了其中的本質,也就是欽點狀元其實對于大多數皇帝來說就是場游戲,哪里又有什么規則。即便有規則又能怎樣,依然可以被打破和修改,卻非是一成不變的。不僅考試的內容、時間、乃至體系都可以進行變動。至于怎么改,那也是要看皇帝的心情和想要做什么了啦!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細節顛覆了趙昺多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也可以說是那些歷史白癡的影視劇導演和無良編劇所害,他剛剛弄明白大宋是沒有秀才的。秀才一說是來援于唐朝科舉中的‘秀才科’,那是比進士科還厲害的科目。
而后的明清科舉有縣府院三試、鄉試、會試、殿試共四個大級別,有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共五個級別的讀書人。其中,童生雖然不是正式的功名,但是也要縣府兩試通過才能取得這一身份,在社會上也可以自稱“學生”、見官不跪了。不過秀才的地位也遠不如唐代,是沒有辦法入仕的,只是取得了考試資格,若是落榜也只能當個刀筆吏或是塾師而已。
另外宋代也有童生和童子試一說,卻是迥然不同。宋代童子試非“常選”,更像是挑選‘神童’,每當各地發現有聰慧的神童,即時向朝廷推薦,朝廷委托相關部門考試。宋代殿試已成常設制度,因此,童子試最后往往也有皇帝親試一項,除了面見神童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鼓勵士人向學之風。
因此童子試的興衰及各地向朝廷推薦神童的數量和頻率,實際上視在位皇帝的興趣而定。皇帝或以神童試標舉當代儒學成風、天下大治,或以此引導當代政治和文化建設,各地推薦神童的數量就明顯增多,頻率明顯加快,但是這只能算是‘特招’,始終無法進入常選之列,以后世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宋朝的科舉只有州府主持的解試、禮部主持的省試及殿試三個級別,但是凡是符合條件的人都可以去參加宋代科舉的第一級考試——解試。不過解試卻是有保鮮期的,也就是說舉人這種功名是一次性的,如果省試沒有考中,下科還得從解試考起,而正常情況下保有期為一屆三年。不像后世只要過了就可以當一輩子舉人老爺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教|
达州市|
武平县|
建宁县|
溆浦县|
五大连池市|
金昌市|
文昌市|
陆良县|
万山特区|
湘阴县|
淮滨县|
武宁县|
邮箱|
申扎县|
潜江市|
阿鲁科尔沁旗|
禹城市|
浦城县|
孙吴县|
林西县|
勃利县|
长顺县|
乡宁县|
永善县|
霍邱县|
五指山市|
墨脱县|
句容市|
新野县|
景泰县|
邓州市|
襄樊市|
嘉峪关市|
葫芦岛市|
上思县|
乌拉特前旗|
沙坪坝区|
静宁县|
宜都市|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