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878章 融匯變通-《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2/3)頁

    于是在集議上,陸秀夫說話了。他稱舊制不可守,禮法也要應時而變。當年司馬光正是順應了時變修訂了《儀禮·士冠禮》,對程序加以簡化和變通,使之易于為上至君王朝臣、下至平民百姓掌握,從而能夠推行天下。而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禮》,不過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只是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而已,此外并無創新。

    因此陸秀夫以為皇帝的冠禮應參照司馬光的《儀禮·士冠禮》行之,且陛下乃是不世奇才,今又逢亂世,不必過分拘泥與舊制,而應順應時事,盡快讓小皇帝親政,總領軍政才是正理。其意思反正也就是說特事特辦,國民乃是一切之本,國亡民散,什么禮節都是無用,眼下就是‘非禮’也要讓其盡快親政。

    大家聽了覺得陸秀夫的話不無道理,當下什么事情最重要?恢復中原,驅逐韃虜才是重點,而為達成目標禮法也要為此事讓路。而當年司馬光重新修撰禮儀,也正是痛感于當時佛教盛行,對儒文化產生了強烈沖擊,這次主張要在全社會復興冠、婚、喪、祭等禮儀,以此弘揚儒家文化傳統。他們為何就不能仿其行之呢?

    大家統一了思想,事情就好辦了,很快一份有關冠禮的實施細則就出臺了。然后呈給太后御準,請了懿旨,便由太史局選好吉日,太常寺參考舊禮,官吏置辦冠禮需要的相關儀物,在文德殿為皇帝舉行冠禮。當然冠禮之前,要請皇帝奏告天地、宗廟,又遣使分別祭告社稷、諸陵、宮觀等。

    對于這份簡化版的冠禮,趙昺還是基本滿意的,不僅花錢少、程序簡單,且自己也少了許多麻煩。冠禮當天,文武百官按上朝次序站立,禮直官、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掌冠、贊冠者就位。以太常卿掌冠,以閣門官贊冠。然后他依禮“三進”:一進折上巾,再加梁冠,三加旒冕,然后到東偏殿換上朝服就位便結束了。

    本來依照禮制還應由禮直觀再讀一份敕書,而其宣讀的這段內容是賜予皇子的表字,意思一方面表示了長輩的期望,另一方面表示其已經長大成人。但是這道重要程序此次也省了,只因為大宋歷代為皇子取表字的甚少,且即便取了誰又敢直呼皇帝其字,那不是瘋了,就是活膩了……

    排除了又一道障礙,趙昺的婚事進程也開始加速。祥興八年十月初十,皇太后詔:以皇帝納后,令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兩省與太常禮官檢詳古今六禮沿革,參考《通禮》典故,具為成式。群臣又議勘昏,御史中丞鄧光薦請不用陰陽之說,右相文天祥亦言不可,太后納之。

    八年十月二十日,三省、樞密院言:“六禮,命使納采、問名、納吉、納成、告期,差執政官充使,侍從官或判宗正官攝宗正卿充副使。以舊尚書省權為皇后行第。納采、問名同日,次日納吉、納成、告期,。納成用谷圭為贄,不用雁。‘請期’依《開寶禮》改為‘告期’,‘親迎’為‘命使奉迎’。納采前,擇日告天地、宗廟。皇帝臨軒發冊,同日,先遣冊禮使、副,次遣奉迎使,令文武百官詣行第班迎。”

    禮部尚書徐宗仁又言:“據《開元禮》,納采、問名合用一使,納吉、納成各別日遣使。今未委三禮共遣一使,或各遣使。又合依發冊例立仗。”太后詔:“各遣使,文德殿發制依發冊立仗。”同日詔,左相陸秀夫撰冊文并書。學士院上六禮辭語,納采制文。

    趙昺此刻成了一個旁聽者,朝堂上熱熱鬧鬧都與其無關了。他聽著也只剩苦笑了,按說這些程序往往需要耗時數月,甚至年余。不知道是他們擔心自己變卦,還是急于讓自己親政,反正一切都打破了常例,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前行著。而這六禮其實與現代多有相似之處,只不過更為簡單,或是復雜了。

    所為納采,即請媒人去探探口風、虛實。古人認為,大雁“夫唱婦隨”,感情專一,值得學習;因此,納采時拿一只大雁作見面禮。不過眾人覺得小皇帝大婚乃是百年盛事,不能光拿只大雁去蒙事兒,所以改為谷圭。意思就是男女兩家,在議婚前相互了解,確認對方家庭清白,身體健康,品貌端莊,家教良好,門當戶對時,由男家備酒、肉、面,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女方家收下禮品,就算是允諾議婚,雙方就可以進一步接觸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冈县| 河源市| 鄂托克前旗| 茌平县| 哈巴河县| 东台市| 东兰县| 华亭县| 桂阳县| 遂昌县| 马山县| 上栗县| 镇远县| 五常市| 光泽县| 汶川县| 申扎县| 衡水市| 雅江县| 蒙城县| 英山县| 体育| 荥阳市| 普洱| 六安市| 宣恩县| 九寨沟县| 洛浦县| 宁河县| 土默特右旗| 新建县| 鄂托克旗| 顺昌县| 京山县| 辽源市| 宝丰县| 当阳市| 新邵县| 汶上县| 米林县| 甘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