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隱憂-《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2/3)頁
不過趙昺當下面臨的環境要惡劣的多,從前孫權和劉備結盟,可以不必擔心敵從上游順江而下來攻。而如今上游的四川尚在元廷之手,自己暫時還無法收復蜀地。另外左翼的云南地區也是蒙元的地盤,他們可以故技重施從側后進攻江南地區,那么自己就要被迫進行兩線作戰,分兵防守云貴地區。
另外當下蒙元因為連續遠征的失敗,兵力受到損失,實力下降。但是要知道自忽必烈繼承汗位后便將最具戰斗力的部隊部署在西北,用以鎮壓不服的宗王和守護蒙古的根本之地。而此次真金如果能成功繼位,并協調好與各個宗王之間的關系,就能騰出手來將大軍南調用于江南。
但是趙昺清楚當務之急還是要建立起長江防線。按照歷史上的說法長江一線基本可以劃成三大段:上游是益州,中游是荊州,下游是由揚州。他面臨的形勢與南渡后不同,卻以東吳類似,其不據蜀地,只占有長江中、下游。當時東吳在“限江自保”國策指引下,對長江進行全面的軍事布防,構筑一條貫穿全境的長江防線。
現成的東西趙昺一向是不用白不用,他對此也做了深入的研究。東吳的長江防線東負大海,西阻險塞,長江制其區宇,沿江設置督府負責防御。大海與峽口是防線兩端的依托,以當時魏舟師的力量,尚不足以從海上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海防相對來說比較穩固,峽口與他面臨的形勢一樣則未必牢靠。
逶迤的巫山山脈,海拔在千米以上,北連大巴山,隔開了荊湘與巴蜀。三峽穿行其間,奔騰而出。陸機形容這里的地勢:“其郊境之接,重山積險,陸無長轂之徑;川阨流迅,水有驚波之難。”崇山峻嶺之間,大部隊無法迅速通過和展開,巴蜀之軍難以從陸路攻吳。
但在水路,由于古代三峽地區植被保護還較好,航道險灘并不多:瞿塘峽只有瞿塘、黃龍二灘,巫峽只有新崩、石門兩處,西陵峽的險灘也不多。而三峽航運,雖不至成熟,但人們已經可以較順利地來往于上下。當下四川尚在敵手,上游和中游之間天然防線大致在三峽到夷陵一帶,也就是趙昺要竭力搶占荊州的江陵,這里將是自己防線的起點。
另外東吳在長江防線上各重要據點泛要地皆設置軍鎮,個別地方也設軍鎮都督。他們先后設置了二十幾個軍鎮督,其中大多數位于長江沿岸。雖然孫吳長江防線各軍鎮都督分區布防,分兵駐守,但是彼此之間并不是孤立的。整條防線并非是被各軍鎮都督轄區分割,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戰爭形勢需要,軍鎮都督有時可以單獨采取行動,有時也可幾個軍鎮督分別行動,彼此互相策應。
趙昺根據東吳限江自保的國策及對長江防線軍事地理分析后,以為整個長江中、下游防線的險要必爭之地主要有西陵、蒲圻、武昌、皖口、牛渚、濡須、建業等。而具有全局性意義的戰略重地,大致以西陵、濡須、武昌、建業四地為重,也就是當下他急于占據的江陵、蕪湖、鄂州和建康四處。
對于整條防線而言,最令孫吳統治集團擔擾的莫過于敵軍突破其上游防線,揮師順江東下,水陸俱進。這樣則“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已”,長江天塹效用頓失,整條防線完全暴露在敵軍的軍事打擊之下。因此,地處長江防線西端的西陵就成了數千里長江防線上的第一個軍事重鎮。
陸遜為此曾上疏孫權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一郡之地,荊州可憂。其子陸抗亦認為:西陵、建平,國之藩表,即處下流,受敵二境。若敵泛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縣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鑒于西陵的重要地位,孫吳在此屯重兵,設都督統領,皆以名將鎮戊。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罗平县|
临夏市|
深圳市|
平昌县|
鄱阳县|
彰武县|
通江县|
彰武县|
公安县|
上林县|
洪洞县|
芒康县|
上虞市|
霍城县|
东阿县|
尚义县|
临海市|
固原市|
蕲春县|
阿瓦提县|
蓝山县|
星子县|
前郭尔|
泌阳县|
墨竹工卡县|
石屏县|
太仆寺旗|
武宁县|
怀宁县|
修文县|
宁明县|
镇康县|
略阳县|
鲜城|
新和县|
孟村|
泰和县|
泾阳县|
新竹县|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