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解縉不解的抬頭,而朱元璋短暫的錯愕之后,欣慰的看著孫子。 解大紳,我問你。從國朝開國至今,李善長胡惟庸二人兩任宰相,占據(jù)朝堂多少年。 解縉不假思索,十七年! 那你可知,這十七年間,大明朝廷上下所用的官員,都是何地出身? 這.......解縉微微猶豫。 我告訴你,這十七年間大明朝廷所用的高官,所有好位子上,幾乎都是淮西人。 歷史大多掩蓋在塵埃中,然后被后人任意評說。洪武年間最震驚的幾個大案,也是后來成為朱元璋幾百年污點的大案,其中就有李善長和胡惟庸兩案。 朱元璋是一個心狠的人,這一點朱允熥認識得很深刻。但他相信,歷史一定有客觀的一面,而不是任憑后世所謂的專家學家,憑著主觀的印象隨便去說。 他所在的奉天殿中,除了軍事秘檔之外,其他那些文檔朱元璋根本不禁他去翻閱,所以他在其中看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李善長是淮人文臣領袖,于國家有大功,所以位列宰相,封公爵,子尚公主。朱允熥繼續(xù)說道,他當權時,極力排擠非淮人出身的臣子,無論多有才能,多有賢名,只要不是淮人,他就不用。 譬如誠意伯劉基,早年皇爺爺曾親口和劉基的兒子說過,當年陳友諒來打我,別人都怕了,唯獨你父親挺咱。東邊有方國珍,南邊有陳友定,西邊還有張家,平定他們你父親都有大功。 朱允熥的話語聲中,朱元璋靜靜的看著桌上的寶刀,腦中似乎陷入了追憶。 當年陳友諒號稱八十萬來攻應天,文臣幕僚沒一個人敢死戰(zhàn),唯獨劉伯溫說,其他人逃得,降得,唯獨主公不可。 為今之計,只有決戰(zhàn)。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我一直懷疑三國演義,魯肅對孫權說那番話,就是出自這里) 而后誠意伯幫著皇爺爺建立大明軍衛(wèi),組織屯田,甚至幫著招撫浙東文人士子,鄉(xiāng)紳地主,安撫民心降官皆有大功。 本來開國分封功臣,劉基按功當封公,李善長等人暗中挑撥,屢進讒言,只能封為伯爵! 誠意伯劉基尚且如此,其他那些江南士人,還用說嗎? 解縉低頭不語,默默沉思。 朱允熥喘一口,接著說道,這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不是淮人的大明。天下無論南北,無論東西,無論漢胡皆是大明子民,而在李善長,胡惟庸手里,天下只是淮人的天下! 從李善長到胡惟庸,十七年中他們排除異己,上下串聯(lián)結黨營私。使得官吏只知兩位宰相,而不是朝廷,這不是結黨是什么? 他們任人唯親,官官相護,擾亂朝綱,禍亂天下,結黨營私,舞弊弄權。外官進京不先到吏部報到,反而要先去李善長府上拜訪,他李家的親戚,他弟弟李存義,外甥丁普比皇親國戚還威風。 吏部選用官員升遷,他們自己就決定了,只要是淮人,只要給你們孝敬,認做他們的門生,就能當大官,這不是賣官鬻爵是什么?(magrave;iguanyugrave;jueacute;) 解縉,你告訴我,這些條罪狀,哪條不該死? 不等解縉繼續(xù)說話,朱允熥繼續(xù)說道,皇爺爺明知道他們這樣,可還是念著舊情,皇爺爺曾說過,善長無相材,但和咱是同鄉(xiāng)。自打咱起兵就跟著鞍前馬后,沒有功勞都有苦勞,咱做了皇帝,他自然做宰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