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但從近來看,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的確…短暫的使得曹丕獲得了氏族廣泛的支持。 使得,曹魏在對抗蜀國、吳國時,能夠得到世家大族源源不斷的助力。 這點…對現如今的“孫劉聯盟”太致命了。 關麟要做的,就是把這蹚水徹底攪渾… 讓以潁川氏族為首的豫州氏族與北方氏族對立。 讓以曹丕為首的宗室與曹植為首的宗氏劍拔弩張。 曹魏越亂,蜀漢才越有機會。 曹魏越早亂,蜀漢的機會…才會來的愈發的兇猛! 說到底,蜀漢就這么一波人,青黃不接的問題,不是他一個關麟能夠從根本解決,就算兩個礦打九個礦,拖下去,關麟熬不起! 而李邈,他對關麟的話自是奉若神明。 他只問,“那等我到北境后,該如何加入到曹植的陣營!” 關麟的回答是:“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于是,關麟就向他提出了許多名字。 比如“楊修”,比如“吳質”,比如“劉楨”,比如“司馬懿”,比如“丁儀”…這些人,都可以作為他進入曹丕、曹植陣營的敲門磚。 換句話說,其實未必一定要加入曹植陣營,加入了曹丕陣營,從中作祟,反而更容易把這蹚水攪渾。 也正是因為關麟的話,此后…李邈格外留意他提到的這幾個人。 比如,這些人的文章、這些人的辭賦,如今的李邈已經是如數家珍。 甚至,不只是他們,就連曹操,就連曹丕、曹植的詩詞,李邈亦是倒背如流,又經過關麟的講解與特殊訓練,如今李邈的鑒賞能力,可見一斑! 此刻… 劉楨一開口,李邈就道出,這是劉楨的詞… “閣下認識劉楨?”劉楨一下子警惕了起來,連忙問道。 “哈哈哈…”李邈笑了。“讀過他幾首辭賦而已。” “那先生覺得,劉楨此人如何?”劉楨接著問。 李邈搖了搖頭,直接評價:“思健功圓,清新剛勁,氣過其文,雕潤不足,二等…二等貨色!” 李邈說劉楨是二等貨色,劉楨反倒是放下了那顆警惕的心。 他反問:“那何人堪為一等?” 李邈頓了一下,“荊州、巴蜀,無人辭賦可堪一等!” “那東吳呢?” “東吳人?濱海蠻夷之地,豈知何為詩詞,何為辭賦?所做,不過是小兒傳唱的童謠罷了!哈哈哈…”李邈又一次表現出了他持才傲物、噴子本色。 一句話,把蜀漢、把東吳的文人得罪了個遍! “那…北方可有?”劉楨試著問。 見吊足了對方的胃口,李邈故弄玄虛起來,“身居江陵,北方的事兒,如何說?” “哈哈…”劉楨笑了,“那劉備罷黜先生時,那關家父子折辱先生時,可曾想過,先生會不敢提北方之事。” 劉楨這是試探… 試探曹魏對他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 這… 果然,李邈很明顯的頓了一下,旋即微微低頭。 “哈哈哈哈…”劉楨再笑,“都說李先生膽識過人,就連皇叔劉備也敢公然駁斥其得位不正,就連那惡貫滿盈的關麟也敢當街撕咬,怎生…今日卻是談北色變?難不成,李先生連一個‘曹’字,一個‘魏’字都不敢談么?這要傳出去,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劉楨還在試探。 而李邈把握著此間的火候。 他深深的記得,關麟提到的“欲擒故縱”四個字! 似乎感覺差不多了。 “哼…”他冷哼一聲,當即道:“這世上豈有我李藐不敢說的?”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當今世上一等一的詩人僅有兩人,其一為曹操,其二為其三子曹植!” “曹操之詩,古直雄健,甚有悲涼之氣,氣吞江河,睥睨天下…曹植之詩,骨氣奇高,詞彩華茂,粲溢古今,卓爾不凡…” “此二人之詩,如人倫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龍鳳!若曹操生堂,曹植當入室,如劉楨、王粲之流,至多也就坐于廊廡之間…” 一番話一氣呵成,絕不是有意奉承、杜撰出來的。 說起來,劉楨與李邈,兩個人也算是各自心懷鬼胎… 一個是真敢這么試探,一個是真敢這么回答。 “哈哈哈哈…” 劉楨聞言大笑,他再不藏匿,立刻從懷中取出一封竹簡,迅速的在李邈面前展開。 ——『這是…』 映入李邈眼中的是一行整齊的筆墨。 其中文字映入眼簾。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 ——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這是前兩句… 似乎是一封“求賢令”! 見李邈詫異,劉楨直接念出了后面的。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這一番話,說人話就是。 ——孟公綽做達官顯貴的家臣是好的,但卻當不了滕、薛這樣小國的行政長官。 ——假如非得是廉潔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齊桓公怎么能稱霸于世呢? ——當今天下,有沒有像姜尚那樣身穿粗衣,懷有真才,卻在渭水岸邊釣魚的呢? ——又有沒有像陳平那樣,被指斥為盜嫂受金,而沒有遇到魏無知推薦的呢? 李邈聽在耳中… 只覺得眼前的這位儒生深不可測。 曹魏如此招募?若非提前有所準備,那誰扛得住啊? 劉楨的話還在繼續,“今天下若有無德有才之人放在民間,或果勇不顧,臨敵力戰,或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不仁不孝而有之過用兵之術,著令各郡守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念完這最后一句。 劉楨笑吟吟的望向李邈。 “——這一封求賢令?李先生不妨品評一、二。” “忘了告訴李先生,此篇文章,出自魏公曹丞相之手筆。” …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