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嗯,你來說說,照你心里想的,大膽說。” 看我反應這么快,把頭似乎很滿意。 我激動說:“把頭!那時候宋朝每年都要向西夏進貢歲幣,以大量錢財來交換西北地區(qū)的短暫和平!” “宋朝有好幾十個錢監(jiān)!既然每年都要進貢,那肯定會派離西夏最近的錢監(jiān)造歲幣,所以就選了秦鳳路!” “嗯,不錯,繼續(xù)講。” 我又指著大磨盤,講道:“西夏當時只有200多萬人口,而宋朝,每年都貢給對方8000多萬枚銅錢!在加上黨項人還有以物換物,不用銅錢的交易習慣,所以在西夏國力強盛的早期,他們根本沒想過鑄造銅錢!” “到了中晚期,西夏人意識到本國貨幣的重要性,所以也開始自己造錢,但沒有好技術,他們自己造出來的貨幣質量差,漏裂多,于是便派了大量工匠,去宋朝學習鑄幣工藝。” 我說幾點冷門知識。 當時,整個北宋,不管哪個皇帝,都是“造幣狂魔”。 北宋南宋加起來十多個皇帝,用了43種年號錢,平均一下,每個皇帝都要用上三個不同的年號國號造錢。 周元,太平,天囍,祥符,熙寧,元豐,元佑,明道,治平,皇宋,圣宋,大觀,崇寧,政和,宣和.....等等等,太多了。 你像“圣宋”“這種年號,純粹是徽宗自己覺得好聽,瞎起的。 還有仁宗自己起了個“皇宋”年號,也純粹是為了無形裝逼。 宋代鑄錢,有母錢翻砂和錢范法兩種方式,前者適合大批量鑄錢,但精度中等,后者適合少量鑄錢,但精度更高。 因為黨項人自己鑄的錢奇丑無比,所以就派了匠人,去宋朝學習了一整套錢范鑄錢法。 這個“大磨盤”,我猜想,原本應該是在地處西北的秦鳳路錢監(jiān)局使用的,算是一整套鑄錢工藝用具之一,被宋朝送給西夏人了。 上頭那些凹槽,是“卡住”錢范,晾曬用的。 因為錢范用來灌銅水,用到一定程度后,就得打開清洗,水洗完了一定得晾干,如果不晾干,內部殘留的銅渣鐵渣就會生銹,影響造出來的錢幣質量。 這時我說:“把頭,我猜想,蒙古人滅了西夏以后,李現(xiàn)帶著部分黨項人跑來了康定這里,李現(xiàn)知道,如果成立一個新國家,有自己的貨幣很重要,所以就帶了這一整套鑄錢工具。” “他們當年路過這里,因為這個晾范石太重,突然從馬車上滾了下來,一幫人嘗試了幾次,都搬不動,李現(xiàn)擔心蒙古人追來,便丟下了這東西,繼續(xù)向深山里行軍了,是不是這樣?” 把頭夸贊我道:“嗯,不錯,你說的和我想的一樣,除了這樣,在沒有任何說法能解釋的通,為什么西北錢監(jiān)局的東西,跑到了四川康定這里來。” 我心頭怦怦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