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翊鈞沉吟了片刻,覺得太師和內閣的作為并無不妥,應對的也很快,精氣神便好了一些。 馮保看著少年天子的臉色,又安撫道:“張大人那般老成持重,再說……如今戶部還算寬裕,各地常平倉也積蓄了不少庫糧,想必不會出什么紕漏。” 這話說完了。 朱翊鈞又輕聲道:“朕知道了。” 他抬起頭看了看馮保,精神似乎又振奮了幾分,便催促道:“大伴盡管忙著去吧,朕很好。” 馮保身為內廷大總管,趕上如此緊要的關口,也確實有一大堆事要忙。 想了想。 這位對皇家忠心耿耿的老太監便躬身一禮,輕聲道:“陛下所言甚是,如此……老臣告退。” 隨著馮保急匆匆走了。 朱翊鈞面色一陣陰晴不定,其實他心中是有些悔意的,真到了危難之時,他才想到了老師張居正的好。 真到了災難降臨,這位十八歲的少年天子才赫然發現,能替他這個天子分憂的唯有太師。 可他又忍不住胡思亂想起來,擔心在內閣嚴令之下,各府,各縣仍然有許多官員不作為,導致蝗災繼續蔓延。 為什么官員們寧愿放任蝗災泛濫也不作為? 一來是有些官員實在昏庸,二來這事兒追溯起來,就要說到儒道祖師孔某人,還有西漢時期那個妖言惑眾的董仲舒了。 董仲舒說了啥。 為了說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很是不要面皮的將孔某人的天人感應理論,發展成了一套歪理邪說。 董仲舒這個不要面皮的神棍,他說:“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所以問題來了。 董仲舒的徒子徒孫們便理所當然的認為。 蝗同皇。 蝗災是什么,那可是上天意志的體現,所以我們不應該違抗天意,而是應該跪下來膜拜,最好是躺下來默默的忍受。 誰敢捕殺蝗蟲就是開罪上天的意志,上天便會降下更大的懲罰,這不是胡說八道么? 這事兒聽起來荒謬,可這便是現實,比如唐朝時期曾經鬧過一場大蝗災,宰相姚崇建議捕殺蝗蟲。 朝堂當時便一片嘩然,無數朝臣堅決反對! 雖然在《全唐書》當中記載,姚崇力排眾議,最后還是以捕殺的方式應對蝗蟲,可是唐玄宗并沒有下達任何手諭。 就連唐玄宗那般雄才大略,也不敢招惹董仲舒的徒子徒孫,連個下令滅蝗的圣旨也不敢下,而是讓姚崇自行處理。 唐玄宗自己也害怕殺蟲作孽,會留下罵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