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行惡事大者,司命奪紀,小過奪算,隨所犯輕重,故所奪有多少也。 凡人之受命的壽,自有本數,數本多者,則紀算難盡而遲死,若所稟本少,而所犯者多,則紀算速盡而早死。又云,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復中行一惡,則盡失前善,乃當復更起善數耳。 故善不在大,惡不在小也。雖不作惡事,而口及所行之事,及責求布施之報,便復失此一事之善,但不盡失耳。 又云,積善事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若不服仙藥,并行好事,雖未便得仙,亦可無卒死之禍矣。吾更疑彭祖之輩,善功未足,故不能升天耳。” 這段話的原意是指如何求仙問道的,但是孔志約卻掐頭去尾,只是把“為道”這一句給單拎了出來,不過這也不算什么太大的問題,雖然是尋仙問道,但是這句話卻也算是對為醫者的一種說法了。 孫思邈之所以對于孔志約這回答的感到驚訝是因為孔志約的身份,孫思邈沒有想到,作為孔家之人,孔志約居然會去看道家的典籍。 “孔二郎可是涉獵過醫道典籍?”孫思邈看著孔志約繼續問道。 “回孫神醫話,小子不敢說涉獵,只能說讀過一些醫書!”孔志約依舊很是恭敬地回答,同時還說了幾部醫書的名字,聽著醫書的名字,孫思邈捋著胡子點了點頭。 “既然你有志于此,貧道可先讓你做一名記名弟子,你可愿意?”孫思邈看著孔志約,琢磨了一下說道,其實并不是孫思邈看不上孔志約,孔志約既然能閱讀多部醫學典籍,再加上他所言之詞,孫思邈是認可孔志約的求醫之心的。 但是,孫思邈也有自己的考慮,一是孫思邈在杏林之中輩分甚高,那徒子徒孫都不知道凡幾了,到現在為止,最小的徒弟都四十歲開外了,這突然多出這么一個小師叔,再加上孔志約現在僅僅是讀過醫書,并沒有行醫經驗,這多少有些難以服眾,當然了,這時候孫思邈還沒有遇到盧照鄰,這位博學多才,命途坎坷的大詩人才是孫思邈的關門弟子。 另一方面則是孫思邈還要考察一下孔志約的心性,畢竟為醫者,醫德很重要,孔志約乃是“天下第一家”的嫡系子弟,這種世家子弟的心性孫思邈還是要考察一下的。 “弟子孔志約,叩見恩師!”一聽到孫思邈答應收自己做記名弟子,孔志約直接跪地就是磕了三個頭,雖然不是正式弟子,但是“記名弟子”那也是弟子啊! “起來吧!”孫思邈倒是很坦然地接受了孔志約的跪拜禮。 “謝恩師!”孔志約應聲說完,這才起身,恭恭敬敬垂手站立在了孫思邈的身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