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知識被壟斷的古代王朝,想要成為一個才華出眾的人,對于普通人來說,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但凡寒門出了貴子,人們往往都會用魚躍龍門來形容。 本著物以稀為貴的原則,久而久之,上到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都形成了一個共識: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為什么讀書人會這般備受推崇? 皆因大楚有規定,除開皇帝破格錄取,只有讀書人才可以做官。 而做官,在普通百姓看來,便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大富大貴’。 這幾乎也是天下讀書人共同的追求。 為此,他們可以張良拾履、程門立雪……想盡一切辦法拜入名師或頂尖學府門下,以提升自己的學識。 可現在,若是有人告訴他們: “你們進入這個學院學習,非但不能當官,反而很可能會給別人做一輩子長工。” 試想一下,這對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以及渴望出人頭地的學子本身來說。 有幾個可以真正接受? 只怕大部分都會拒絕……這個學,不上也罷。 而倘若這些被告知的對象,還是一群本就不被重視的女孩子,其阻力更加可以想象。 事實上就是這種情況。 在這些女孩子的家長看來,女子無才便是德。 富人家的女子,就該養在深閨,學習一些女紅針線的手藝,識字倒是其次。 然后等到及笄之年,找個門當戶對的人家嫁了了事。 而沒有這種條件的窮人家女子,則需要早早就替家中干活,幫襯整個家庭。 譬如替別人漿洗衣物,割草照料牲口,又或操持家務……只有這樣,將來才能勉強為自己掙一份嫁妝。 至于讀書? 又不能做官,又不能當飯吃,這不是耽誤孩子的前程嗎? 一開始,哪怕蘇立派出吏員四處‘搜刮’,家中允許前來讀書的女孩,一共也才二三十個。 面對這種情況,楚嬴怒了。 這些鼠目寸光的家長,也知道什么叫前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