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而秦國,就是一個不正常的國家。 始皇帝,更是一個不正常的君王。 所以朝堂上文臣群起洶涌,輪番攻擊李斯。 有些是出于私心,有些則是為了心中正道。 但武將們大多卻覺得李斯說的很對,因為秦國就是依靠著這些拿下的天下。 這些武將沒有文臣那般能說,但他們在底下喊的一聲聲可自玄鳥殿直沖九霄云外的“彩”字,足夠帶給李斯信心。 這場由儒家淳于越作死而引起的焚書論戰(zhàn),持續(xù)了大約有一炷香的時間。 然后群臣便很有默契得都停了下來,紛紛起身對著始皇帝行禮。 “請陛下決斷。” 該說的都說的差不多了,最后決定權還是在始皇帝的手中。 始皇帝在這期間,一直在認真聽各個臣下的敘述。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雖然始皇帝早已有所決定,但若是臣下們說的確實有道理,始皇帝也會改之。 但聽到最后,始皇帝都沒聽出有什么能讓他改變主意的見解。 始皇帝是帝王,他追求的是秦國統(tǒng)治安定,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安定下來。 群臣所想的什么教書育人,言論自由這些在國家一統(tǒng)之前,都不在始皇帝考慮范圍內。 是以,即便是幾乎絕大多數文臣都反對“焚書”這件事,但始皇帝還是要做。 凡是正確的事,無論有多少人反對,也要做下去。 始皇帝之霸道,比嬴扶蘇剛剛所學習的要強上十倍不止。 “各地爭議不斷,封煙四燃,皆是其不似老秦人們一生只行耕,戰(zhàn)兩事也。諸公之意,朕也已明了清楚,但諸事都應在大秦安穩(wěn)后也。此事便還是按照左相所言,焚百家之書,留孤本于博士署。” “至于農,醫(yī),卜等書,也先一并燒之罷。所有舊書,一本不存。” 這話若是李斯說出來,玄鳥殿的殿頂群臣說話聲都能給他頂開。 一本不存,怎么想的? 以后真就只憑經驗,記憶傳授,手把手教學? 是不是患了狂疾? 舉個例子。 醫(yī)家體系中,各種草藥數千種,每個草藥的特性,療效都是醫(yī)家先輩們一個個試出來的。 這數千種草藥不用文字記述下來帶弟子,只許言傳身教。 這要教多少年? 三四十年打底。 古代死亡率很高,兵荒馬亂,疾病肆虐,強盜劫殺等等,就算是醫(yī)者能活到六十那都得燒高香。 學三四十年,再用三四十年帶弟子,那每代醫(yī)者必須要保證活到六十到八十歲。 一旦要是活不過六十,那就勢必會導致傳承出現殘缺。 這還是沒算學習上造成的出入,和口口相傳造成的誤差。 而實際上,出入和誤差是必定會出現的。 那活到六十往上難不難,在秦朝,很難。 因為受限于醫(yī)療,戰(zhàn)爭,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秦朝人均壽命僅僅只有二十歲。 醫(yī)家想要代代繼承人活到六十歲往上,實現不了,這就會導致醫(yī)家傳承不下去。 而醫(yī)家無法傳承,那就會導致社會體系中缺少醫(yī)療這一環(huán),繼而導致社會崩壞,人均壽命繼續(xù)降低。 會在醫(yī)家發(fā)生的事,到時絕不會是個例,只會是普遍。 今日但凡說這句話的不是始皇帝,換成任何一個人,群臣都能直接開罵。 但說這話的是始皇帝,是正在做決定,而不是要群臣探討的始皇帝。 所以,群臣默然了。 這其中除了始皇帝威望所致,還有信仰——秦國體制之變,群臣對始皇帝愛戴加倍。 “抬上來。” 始皇帝一聲令下。 玄鳥殿門口,兩個早已等候多時的宦官入內。 這兩個宦官一前一后,肩膀上共架一根扁擔,扁擔中間是一個大大的籮筐,籮筐中是數十個竹簡。 “兩人一個,諸公自取。” 剛不是說要焚盡天下書,怎又上了一筐書? 群臣不解,但他們執(zhí)行力都很高,紛紛自行取書。 很快,便每兩個人秦臣手中,掌有一卷竹簡。 嬴成蟜制住嬴扶蘇,無法去取,但他手中也有一本,是大秦三公子嬴將閭為他取來的。 “老三,你這樣是徒勞的。”嬴成蟜看著湊在他身邊不走的嬴將閭,道:“今日叔父把話與你挑明,你大哥今日表現甚得我心意,你在我這沒有機會了。” 嘩啦啦~ 曲水流觴一直未斷,美味佳肴,珍饈美酒一直隨波流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