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但事情不是一句說得通就能定論的,因為以事實倒推邏輯很容易。 比如爸爸買了一個西紅柿,中午做了兒子最愛吃的西紅柿炒雞蛋,兒子認為父親是特意給自己買的西紅柿。 等到晚上媽媽回來。 告訴兒子,爸爸買西紅柿是因為媽媽想要吃柿子拌白糖。 媽媽有事沒回來,所以給你做了西紅柿炒雞蛋,這個西紅柿其實是給媽媽買的。 在沒有爸爸親口確認的情況下,兩人的邏輯都說得通。 這就是為什么秦律問跡不問心。 言辭,邏輯,配合當事人行為,看起來都天衣無縫,但那不意味著就是真的。 在秦律方方面面管制的秦國,秦人思維也有著明顯的秦律痕跡,始皇帝也是如此。 今日沒有真憑實據,始皇帝不會信任蒙驁所言。 但,蒙驁有。 老將也盡力平息著自己情緒。 雖然蒙驁脾氣火爆,性情直率,但他不傻。 面前站著的嬴政是秦國的王,是天下的王。 他不能當做自家親兒子,親孫子那么大罵。 “屯留一戰,咸陽中從此有了一句‘你子類王弟’的咒罵話,長安君被詬病十年。” “蒙公是想說那五萬大軍并未兵敗,成蟜是設計讓郭開掌權這件事罷,此事成蟜已與朕言說。” “不,老夫要說的是,陛下用城池換長安君。這么一個天下人都以為是荒謬的行為,呂不韋為何沒有阻攔?!? “成蟜被擒,一日不回秦國,秦國便顏面無光。于天下失顏也,呂不韋不得不同意?!? “呂不韋從來不在乎這些,陛下在趙國那么多年,不是長安君奮力要求,呂不韋會接陛下歸秦乎?” 始皇帝目光瞬間凝固,心神卻大受震動。 他的邏輯不通了…… 而蒙驁的邏輯,通。 始皇帝干癟地為自己邏輯找理由,道:“世易事變,人亦會變。” “那五萬大軍呢?陛下批閱的奏章上,有沒有五萬大軍是怎么兵敗戰死的?是水淹,還是中埋伏,還是火攻?” “五萬秦軍銳士,連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就這么放過去了。陛下是為長安君隱瞞,有意不去理會此事,那呂不韋為何也沒有理會此事?” 始皇帝閉上雙眼,深深呼出一口氣。 這件事,當年他沒有細思過。 是啊,五萬大軍,足夠覆滅韓國了,這么一股強盛力量,呂不韋怎么會不過問呢? 呂不韋看不過眼的,原來自始至終就只是朕…… 嬴政緩緩下蹲,重新正坐,以手覆面,遮擋住自己表情不讓蒙驁看見,機械的聲音自他指縫間流出。 “繼續。” “那一夜,銅頭鐵臂,百戰無傷的披甲門,率先沖散呂不韋軍陣,陛下先前沒有聽過披甲門罷,趙太后勢力也沒聽過披甲門罷?!? “能在咸陽隱藏下這么一股力量,只有掌管秦國軍政的呂不韋。披甲門,就是呂不韋為長安君訓練的親軍。” 蒙驁今日,語不驚人死不休。 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破始皇帝記憶固有印象。 讓本已經覺得沒有什么能打擊到自身,心態調整平穩的始皇帝,再次心緒起伏不定,身軀顫了一下。 “呂不韋一直想讓長安君為王,是以在長安君向其索要虎符時。雖然兵變在即,但呂不韋還是給了出去?!? “趙太后讓呂不韋心腹嫪毐提前發動兵變,是讓呂不韋倉促了些。但掌管秦國軍政十多年的呂不韋再倉促,還能倉促到哪?” “趙太后聯絡我,要我帶兵入蘄年宮救駕之前,長安君就已派人將寶劍和虎符送到我的手中。沒有虎符,蒙驁能調動兵馬不超過一百?!? “這點人談什么救駕,就是給呂不韋送菜!長安君堅決要陛下歸秦。陛下歸秦后,長安君又與莊襄先王言說,執意將王位讓予陛下?!? “最后又將想要兵變扶長安君上位的呂不韋,親手鎮壓。陛下為王的每一步,都是長安君在爭。陛下這個王,是長安君爭來的!” “陛下曾與我手書,長安君若反,可讓王位!今日老夫想問一句,若是有人刺殺長安君,陛下如何處之!” 老將一口氣將所有的話說完,拿起秦劍,劍尖朝下,用力下插在始皇帝身前桌案上。 老將情緒怎么壓制也有些壓制不住。 一想到城防軍說嬴成蟜今夜遇刺差點身死,老將的心中就是止不住的憤懣。 “長安君今夜,險些身死!”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