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老者一捋長須撇了撇嘴,對溫煮雨這個名字有些不喜。 對于寧國而今朝中的巨變他早已知道。 作為吳國大儒,太子太傅,他這次陪太子出使寧國主要有兩個目的—— 第一,他很想見見寧國的那位攝政王李辰安。 李辰安的詩詞文章已有一些傳入了吳國,在他看來,李辰安所做的那些詩詞甚是了得,每一首居然都不在那本《寧詩詞集淵百篇》中的任何一首之下! 他確實當得起詩仙這個名頭! 只是,在吳國的諜子將李辰安的生平事跡報給他了之后,他實在難以相信天下會有人出現如此之大的變化! 武,可一朝頓悟一飛沖天。 但文卻從來沒有這樣的先例! 文需要的是厚積而薄發。 他李辰安在廣陵城當了十七年的傻子,這是厚積么? 云書賢實在難以相信。 他和李春甫曾經見過,也曾經秉燭夜談。 對于春甫先生的學識,他自然無可挑剔,但學識這個東西卻不能如武人的內力那樣強行灌輸給另一個人! 姑且不論李辰安的真實身份是啥,就算是春甫先生手把手一直教他……裝了十七年的傻,忽然之間一飛沖天成了詩仙……春甫先生又不是神仙! 所以,云書賢對李辰安極為好奇。 第二,他認為這場談判根本就沒有任何難度。 陪著太子殿下前來,這將是太子殿下登基之前的又一筆豐厚的政績。 他已經很老了,也已經位極人臣。 這場簡單的談判大致是不需要他出面的。 寧國積弱已久。 攝政王李辰安又是個純粹的文人。 文人這個東西,做詩詞文章才是本份,治國嘛……他弄的那什么憲法,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所以寧國真正的治國者,當是溫煮雨這個吃貨! 這個坑貨! 想到了溫煮雨,云書賢嘴角一抽抽,似乎想到了一些令他不太愉快的過往。 他承認溫煮雨有治國之才。 不然當年溫煮雨離開吳國東旭城的時候,皇上不會三次親自去見他。 但他并不想見到溫煮雨。 他就是來會會曾經的友人。 比如花滿庭花老大儒。 也比如那位充滿了傳奇色彩的江湖奇女子樊桃花。 可惜的是在來的途中才得知樊桃花在寧國的京都之變中死去。 還有那位作曲大家商滌,他也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