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讓你去翰林院,是修書著史。你倒好,成了風流才子了!你要當大明朝的柳永嗎?”朱允熥訓斥道,“你看看你的至交好友鐵鉉,如今在浙江任上風生水起雷厲風行。你呢?你何時才能為朕分憂,成為肱骨之臣。” “難道你想當一輩子的辭臣?” 朱允熥心中的不滿,源自于解縉自己本身的不著調。 出身東宮,官場的起點就是皇帝自小的伴讀。君臣情誼不淺,又有些恃才傲物。如今的解縉,越來越往風流上走了。 “翰林院本身就是那等地方啊,一群讀書人湊在一起不詩詞歌賦,難道看邊關地圖?” 解縉心中委屈,但半點不敢透露,叩首道,“臣愚鈍,有負圣心,臣日后定收斂言行!” 他要是能收斂,李景隆都能變成徐達! 文人身上那些臭毛病,在解縉身上淋漓盡致。 朱允熥也不再多言,繼而開口說道,“朕有旨意給黔國公,你來寫!” “遵旨!” 解縉忙撲就好紙筆,提筆傾聽。 “普洱雖好,朕能用多少?云南至京城,本就道路崎嶇堪比蜀道。千里迢迢人吃馬嚼,運那些茶葉進來有什么用處?你的好意朕心領了,也知道愛卿的一片孝心!” “日后這茶不用再進獻了,朕也喝不出好壞。再說朕一個人,也更喝不完。卿家世鎮云南,當以軍民為本。云南河清海晏,百姓安康,便是卿對朕最大的回饋。” 朱允熥和老爺子兩代大明的帝王,圣旨的口吻多是通俗易懂的白話文。當然臣子們也都知道,若是他們爺倆文縐縐的給誰下圣旨,八成那人要倒霉。 “皇上過目!”解縉把圣旨送到朱允熥的面前。 “你這字是真好!”朱允熥由衷的贊嘆。 雖說解縉用的是一筆一劃的小楷,可字里行間之中規規矩矩的字,居然帶著幾分張揚灑脫不羈之意。筆鋒看似藏拙,實則飛揚。看似娟秀,實則銳氣十足。 書法一道上,朱允熥實在沒什么天賦。那筆子也就唬弄唬弄外行,入不得名家的眼。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