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人少,生孩子就是了。只要百姓吃得飽,家里頭有地種莊稼,一二十年之后,人口就上來了!”老爺子嗦著田螺,閉眼道,“咱記得,洪武二十七年那科,榜眼是陜西人,二甲三十人中陜西兩人,河南一人,三甲六十六人中,北方五個省中了十七人!” 朱允熥知道老爺子這是有話要說,放下筷子正色聆聽。 “皇爺爺記性真好!” 老爺子仍舊閉著眼睛,“雖說是南人中得多,但以二十年例,其中湖廣可是一人未中!”說著,頓了頓,“那可是湖廣啊!” “皇爺爺您的意思?”朱允熥已經明白,老爺子話中的潛在意思。 “咱退下來了,這話呢咱不愿意說,你畢竟是大了,咱說多了惹你心里不痛快!”老爺子睜開眼,“可是大孫呀,需提防閩浙贛書生抱團。” 說著,嘆口氣道,“朝中清流翰林御史是他們,地方官員也是他們。國朝之處,北地凋零天下文風不盛,不得不從地方選取那些有名望的讀書人出來做官!” “如此以來,官場盤根錯節,誰和誰都能攀上關系。長此以往,非國家之福!” 帝王從縱覽全局的角度出發,不可能任由一派勢力獨大。 正如武人中的淮西勛貴一般,該打壓的時候就要打壓。這個道理朱允熥明白,并且常引以為戒。要知道原本時空大明,就深受其害。 官員朋黨,他們自詡為君子,不是他們這邊的就被他們打成小人。長期把持朝政,掌握國家的財政人事大權。 所以說,大明之亡,就在于黨爭。 而黨爭的雛形和源頭,就是抱團,奪取話語權。 “孫兒心中也這么看的!”朱允熥沉思數息,開口道,“孫兒即位以來,朝局看似風平浪靜,但其實暗流涌動。軍中的淮西老臣們紛紛隱退,文官們后來居上。” “而且........”說著,朱允熥頓頓,“朝中那些清流們,尤其是各學士還有翰林院,都以東宮舊臣自居,隱隱已有些傲然的意思。” “甚至朝中還有許多人,和地方牽絆頗深。孫兒也想著,是時候敲打他們一番!” 老爺子睜開眼,“怎么下手?拿誰開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