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茅山,又稱句曲山,三茅山,乃是道家有名的福地洞天,亦是上清派的發(fā)源之地,是為上清宗壇,山上大小宮觀無數(shù),歸于正一三山滴血派。 古往今來,不知多少高真在山中飛升成仙。 李敬道與余淑蓮在蛟溪古鎮(zhèn)分道揚鑣,沿路朝著茅山進發(fā),不消半日工夫,便已然抵達茅山腳下的茅山鎮(zhèn)。 許是因為道門福地的緣故,鎮(zhèn)上的道韻氛圍十足,周圍有不少廟宇,顯得很是清靜自然。 李敬道沒有在鎮(zhèn)上過多逗留,而是直接穿過古鎮(zhèn),沿路上山。 記得上一次來,還是跟隨師父云游路過此地,順道上山朝拜,想想距今也有三十來年了。 輾轉(zhuǎn)抵達三茅峰,他一邊走,一邊打量著周圍的風(fēng)景,環(huán)境倒是沒有太大變化,不過這一段道路明顯經(jīng)過修繕,相對而言寬闊平坦了不少。 過三茅峰,至二茅峰,前方一座道觀聳立,正是三宮五觀之一的敕賜德佑觀,專祀二茅真君茅固。 李敬道入觀朝禮一番,繼續(xù)朝著大茅峰行進。 此時山路變得陡峭曲折起來,到達這一處地界,身邊亦是時不時有道人經(jīng)過,碰面之后各自打個稽首,道一聲“道友慈悲”,算是打招呼。 這一幕讓李敬道感到有些好奇,茅山雖說是玄門一大圣地,往來朝拜的同道不少,但像今日這般絡(luò)繹不絕的有同道上山,倒的確是少見。 只是他本為還經(jīng)而來,倒也懶得去在意。 “道兄慈悲,貧道打攪了。” 恰在這時,身后忽地又趕上來一名道人,一身青色道袍,頭戴莊子巾,背負木劍,手持拂塵,腰間懸了個葫蘆,面貌端莊,極為年輕。 他朝著李敬道打個稽首,彬彬有禮。 “道友慈悲,不知攔下貧道所為何事?” 李敬道回了一禮,開口問道。 “哦,是這樣,我是想問問道兄是否要前往萬福宮?如果是的話,可否允許貧道結(jié)伴同行?” “不怕道兄見笑,我是第一次來茅山,對這山中路徑全然不熟,適才在三茅峰繞了大半天方才繞出來,這前面還有一大段路程,倘若再迷了路,只怕走到明日也到不了萬福宮了。” 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對此頗有些慚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