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中國是一個鄉情社會,有著獨特的鄉情文化。 國人對宗族是無限崇拜的,哪怕就是現代社會,但凡修建祖宗祠堂,有錢的捐錢,無錢的出力。 不管是經商,還是為官,甚至是掌軍,都講一個同鄉情誼,特別是在外地,只要一搭話,鄉音一出,老鄉一認,立馬關系就拉近了很多,吃飯喝酒那都是常有的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句話用在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絲毫不為過。 文昊建立的東北工業集團,剛開始招的第一批工人,大部分是彭家村的莊戶人家,以及少量附近村落的人,目前新招的工人,加上之前已經在開工的工人,大約有一萬六千多人。 這一萬六千多人里,屬于張家口關外的人口約有四千人左右,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 河南人占百分之三十,剩下的百分四十五,分別為山東人,安徽人。 近水樓臺先得月,今年年初剛開始招工時,最先的得到消息趕到工廠應聘的自然是生活在張家口本地的莊戶人家, 這些人熟悉本地風土人情,被公司安排用來服務,從外地遠來投奔公司的關外貧苦百姓。 從火車接站,到安排面試,填寫資料,管理澡堂,宿舍,以及到餐廳吃飯,維持秩序等等。 一直工作六七天,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開工,反正就是一天到晚就是吃飯睡覺,睡覺吃飯,這也漸漸使服務管理這些外的人的張家口本地工人逐漸不滿起來。 都是今年新進的工人,憑什么我們一天到晚忙碌,而關外那些苦哈哈可以,衣來張手,飯來開口。而且工錢大家都是一樣的,咱們也沒有比他們多一毛錢的工錢。 情緒開始慢慢積攢,從剛開始的熱情,在變成敷衍,最后變成敵視。 剛開始面試的時候,本地工人還是很熱情的接待,安排面試,洗澡,住宿,以及飯堂用飯是能吃多少肉就給打多少肉。 而關內那些工人,畢竟是剛從關內來到關外,也不知道公司里的一些情況,剛開始一兩天大家也都小心翼翼的就連大聲說話都不敢。 時間長了自然也感受到了變化,那些說話越來越難聽,洗澡時間稍微長一點就被呵斥,以及到餐廳去吃飯,碗里的肉明顯比之前少了很多,而那些本地的工人飯碗里的肉菜比自己這些關外來的莊戶,碗里明顯多了三成不止。 就像一群人出去外地打工,總有那么一兩人會被大家捧出來當頭,有任何事情可以代表大家出頭,這就是大家所謂的“鄉黨”。 作為眾多從關外過來做工的貧苦百姓,從河南開封府過來的眾人就是這么一種狀況。 “九叔,那幫本地人,是越來越過分了,昨天小五,因為拉肚子,來到飯堂比平時晚了一刻鐘,那些飯堂打飯的人,愣是不讓小五進飯廳,而且罵的相當難聽,罵小五是到關外討食的野狗……”一個操著一嘴河南話的青年講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