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下馬威-《大宋將門》
第(1/3)頁
遼國有五座京城,不過他們的皇帝卻不在任何一座城池當中。
為了保持祖先游牧的習慣,遼國有一種名為“捺缽”的習俗,捺缽是契丹語,翻譯漢語,大約就是行宮,行營的意思。
按照遼人的說法,他們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春捺缽設在便于放鷹捕殺天鵝、野鴨、大雁和鑿冰鉤魚的場所,最遠到混同江和延芳淀。夏捺缽設在避暑勝地,通常離上京或中京不過三百里。
秋捺缽設在便于獵鹿、熊和虎的場所、離上京或中京也不很遠。冬捺缽設在風寒較不嚴酷而又便于射獵的場所,通常在上京以南至中京周圍。遼帝在四時捺缽駐留的時間長短不等,每處長則兩月左右,短則不滿一月。
一言以蔽之,遼帝每時每刻都在打獵之中,居無定所,為了處置龐大的帝國事務,捺缽就顯得非常重要。
凡捺缽,所有契丹大小內外臣僚以及漢人宣徽院所屬官員都必從行。漢人樞密院、中書省等南面臣僚則只有一二人相從,其余宰相以下在京都居守,處理公務。高級官吏的除拜,中書省以堂帖權差,等待皇帝主持的北南臣僚會議最后批準,然后出給誥敕。
這種會議,每年在五月納涼和住冬時節舉行。捺缽的禁衛法制十分森嚴,氈車為營,硬寨為宮,貴戚為侍衛,著帳戶為近侍,武臣為宿衛,親軍為禁衛,百官輪番為宿直,以警衛皇帝的安全。
王寧安從幽州出來,前往的就是中京方向,遼帝的捺缽就設在那里。
這一路上,王寧安充分展示了他的忽悠天賦,到處和遼國的貴胄談生意,做買賣,最初還都是王寧安撒錢,可是漸漸的遼國的貴胄就像是瘋了一樣,對于大宋的商品,一個個垂涎三尺,不惜重金,也要購買。
王寧安向他們表示,平縣的榷場和其他地方不一樣,這里完全平等貿易,官窯瓷器,皇家的織物,最精致的家具衣料,經史子集,應有盡有。
遼國官吏商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代理大宋物產。這幫人還不明白,王寧安就親自示范了一次。
比如他手上有一萬匹上好的絲綢,遼國朋友感興趣,就可以競標出價,誰的價格更高,這一萬匹絲綢就是他的。
買到了手里,可以自己穿,也可以販賣到國內,還能通過商人,販運到西域,乃至更遠的地方,賺取暴利。
王寧安給他們算了一筆賬,在平縣榷場購買大宗商品,價格甚至略低于大宋境內的價格,運到遼國,就能翻兩倍,如果運到了西域,立刻十倍不止!
遼國的這幫貴胄早就貪圖享受,滿身綾羅綢緞,每年花的錢難以計數,按照王寧安的說法,他們不但能滿足自己的需要,還能從貿易當中,賺一筆大錢。
你說這幫人能不瘋癲嗎?
除此之外,張孝杰受了王寧安的好處,這家伙也不要臉了,他的絕對被王寧安對上來了,以前還覺得挺丟人的,不好意思說,這回他不管了。
王寧安可不是尋常人物,風靡天下的《三國演義》就是他寫的,而且前段時間,王寧安一口氣寫了幾十首詞,各個都是佳作,深得文壇領袖歐陽修,范仲淹范相公的欣賞,儼然大宋年青一代的文魁星!
他張孝杰能和王寧安過招,那也是不同凡響。
這玩意像什么呢,就有點后世蹭熱度的味道,他沒口子夸王寧安,連帶著自己的身價也水漲船高,說白了,就是組團忽悠!
這一宣揚可不要緊,遼國的貴胄竟然不少讀過王寧安的詞作,每每被才情感動,真是沒想到,偶像竟然駕臨遼國。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汪清县|
望奎县|
滦平县|
攀枝花市|
丰城市|
社会|
黄冈市|
加查县|
新乡县|
定西市|
长岭县|
若尔盖县|
平山县|
珠海市|
长治市|
清丰县|
道孚县|
塔河县|
平舆县|
雅安市|
措勤县|
友谊县|
鄂尔多斯市|
鄂托克旗|
麻栗坡县|
洪湖市|
桂阳县|
理塘县|
沾益县|
柳州市|
平塘县|
宝兴县|
宜都市|
SHOW|
沙田区|
天水市|
巍山|
潍坊市|
定州市|
湾仔区|
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