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洛懷川一見閻文應(yīng),急忙緊走幾步過來見禮。 閻文應(yīng)連忙指著仁宗道: “少掌柜的,我家主人在此,我豈敢先受你之禮?” 洛懷川細(xì)一打量他身邊的那位老者,又見他手里盤著的玉件,頓時明白過來。 遂恭恭敬敬地將二人引至流丹閣首位坐定。 余下的二十個位置有兩個與了柳氏兄弟,三個是白老伯、珍珠與虎子的位置。 余下的皆是本次高中的進(jìn)士。宴幾周圍一圈美姬如云,每人皆有一件樂器傍身。柔夷輕動,頃刻間如聞鶯啼燕轉(zhuǎn)。 再往外,便是蜂擁而來觀賞熱鬧之人,直將若大的空間塞的是水泄不通。 待眾人坐定,忽聞一陣秀雅之樂音傳入耳畔,伴隨著裊裊青煙,孟瑾打從一座宮殿中緩緩走出,憑欄佇立。 只見她高綰仙人髻,上身著羅地蹙金繡牡丹紋郁金色衫子。 下身穿淺綠飛鳳纈紋裙,外罩墜滿珠玉的輕紗一腰。一領(lǐng)薄如蟬翼的銷金碎花白絹帔子輕繞于雙臂間。 隨著蕭聲婉轉(zhuǎn),又傳來陣陣嗚咽的音符。 諸人尋聲望去,一座孤峰兀立,煙云繚繞中,逐漸現(xiàn)出一位男子的身影。 只見其一襲青色道袍加身,披發(fā)跣足,手握玉笙,豪邁不羈之灑脫渾然天成。 但見其全然沉浸在忘我之境界,笙簫相和,頗有股吹斷水云開般之意境。 仁宗聞聽此曲,遂自言自語道: “這不是那曲《鳳凰臺上憶**》么,但不知何人可演奏出如此仙音雅韻?” 一旁的柳三接道: “這位年兄好耳力,想必也是一位通曉音律之人。 那位容顏絕美的女子便是洛掌柜的小姑,喚做洛孟瑾的,那位男子便是在下的七弟柳永。” “哦,想不到此人便是名動天下的大詞人柳三變,他的那首《望海潮》本人十分喜愛。 尤是那句‘煙柳畫橋,風(fēng)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最為喜人。 可惜屢次不第,今番得以高中,也算朝廷未辱沒了此等高才呀。” 柳三接見他夸贊自家兄弟,頓時也感慨萬千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