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仁宗聞言,神色復雜地望著閻文應,因他萬沒想到會在這里遇到洛懷川。 他甚至覺得閻文應早便知曉洛家發生的變故, 也知道洛懷川的棲身之地,不然天下何以有如此巧合之事? 閻文應被他看得心里直發毛,便催促著懷川道: “哎呀,洛掌柜的,你可得為我做個見證,我當真不知道洛家遭遇了什么。 你快與我家主子說說,不然這頓美味我可是無福消受了。” 說到傷心的往事,洛懷川屬實不愿再提。可面對當今天子,豈不等于有了告御狀的機會。 思慮到此處,遂將所有的遭遇前前后后,細細地講述了一遍。 只聽得仁宗皇帝不斷地唏噓落淚,哽咽著道: “你我師徒當真是同病相憐,唉,不提也罷。 照你說,婉姑娘去了梵凈山學藝,也不知幾時方能回來?” 洛懷川被他這一問,越發傷心起來,長嘆一口氣道: “目、目前可不大好說,不過即便回來,也無有安身之處。 不如留在那里更好、好些。你說是吧,李公子?” 仁宗被他問得頓時紅了面孔,心里盤算著這位所謂的師父是否已窺到了自己的心事,只是不愿明言罷了。 于是,便有心再試試他的本事,遂岔開話題道: “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皇帝初理朝政, 不知小師父對此有何高見?可否窺探到什么天機?” 洛懷川被他一問,腦袋里便飛快閃現出關于明道二年(1033年)的大事年表。 遂煞有介事地掐指算了算: “這一年,多個州郡皆發生了嚴重的蝗災、旱災,皆因年號‘明道’二字似有不、不妥之故呀。” “哦,愿聞其詳?” 洛懷川拿起筆來,邊在一張紙上書寫下‘明道’與‘曌(zhào)’三字,邊道: “還、還記得前朝的則天皇帝未登基前,曾自創了一個瞾字么? 取其日月當空照,陰陽共臨朝之意。 本、本朝國號為明道,雖指王道英明,但明字為日月組合, 此、此與本朝仁宗皇帝與太后共同執政之狀何其相似。 如今皇帝已親臨朝政,故宜、宜有所改變,以導迎和氣,方算穩妥。” 仁宗聞言,此舉正和己意,不由得仔細打量洛懷川一眼,暗自思量道: “看來我這位小師父若真有些真本事,不然何以能窺到我內心所想? 若非心系朝堂,又如何能提出此等建議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