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另一邊,陳旭東還在和自己的這個同行兼好友對質。 “你確定自己只寫了個標題?” 坐在電腦旁的陳教授都要哭了。 “陳老,額真的只寫了一個標題,額要是騙您,叫額吃魚卡著,喝水嗆著,走路摔著。” 聽到電話那頭陳教授這樣賭咒發誓,陳旭東信了大半。如此一來,那就是王小石在撒謊,可為什么他要撒謊,還有,那些理論他又是從哪里聽來的? 一時間,陳旭東陷入到了沉思當中。 第二天,王小石照例來到操場,有了昨天的經驗教訓,打定主意低調的他今天沉默寡言,訓練一如既往的投入和認真,讓人挑不出一點刺。 而經過幾天的訓練,他也逐漸開始找回原先的感覺,尤其助跑的節奏感開始顯現,很有那么一點專業運動員的味道了。 見狀,陳旭東便加快了教學進度。 “今天我們來練習全程助跑起跳,首先要學習的內容是起跳點的確定,助跑弧形的丈量與確定。” 帶著他們來到跳高架面前,陳旭東拿出一根橡皮筋拴在了支架兩側。 “你們看,現在我們要跳過這個高度,如果起跳腳過于靠前,那身體就會撞到橫桿,造成起跳失敗。” “如果過于靠后,身體在過桿時處于下落狀態,就會白白損失了起跳高度,因此,選擇合適的起跳點相當關鍵,最好是身體在起跳后最高點越過橫桿。” “起跳點怎么確定?先以起跳腳側的立柱為準,沿橫桿向內走2.5到3.5腳長。” “注意是腳長不是步長,然后沿橫桿方向內場走2.5到4.5個腳長,這里就是你的起跳點,” “一般來講,距離橫桿60到115厘米之間的距離起跳是最佳距離。” “當然,每個人的習慣不同,身體條件不同,起跳的距離也有區別,但一般都在這個區間之內。” “你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最適宜的起跳點,然后以此為基準,然后找出適合自己助跑的路線。” 說完,他在海綿墊前用粉筆畫了一個圓點,接著說道:“假設這就是你的起跳點,以起點為準,與橫竿平行向外走16-18腳長,畫一點B。” “然后與橫竿延長線垂直方向走17.5-19.5腳長,畫一點位置段入弧段點C。” “再從支腳點向內走20-24.5腳長為助跑起動點E。連接A、D、C、E、4點畫出自己的助跑弧線。此路線約8-10步” “現在,你先按照這個標準確定好起跳點和助跑路線,我們再來詳細講解和訓練。” 陳旭東說完后,便看到王小石熟門熟路的確定好了起跳點和助跑路線,接著便試著連續助跑起跳了幾次,整個過程順暢無比。 咦?一個問號出現在他腦子里,一般人初次沿著助跑路線跑動很容易丟掉原有的節奏,最后造成踏不準步點造成起跳失誤。 但王小石卻好像是練習過千百次一樣,丈量路徑嫻熟無比,跑動起來節奏感十足,尤其是最后一步起跳時又正好踩在他標記好的起跳點上,整個過程絲滑無比。 這個孩子以前真沒學過跳高?陳旭東開始否定自己前兩天的判斷。 王小石站在起跑點上,頓時,一股熟悉的感覺涌上心頭。 前世他在各個大賽賽場上就是這樣丈量著助跑路線,而后精準地踩著步點來到跳高架前,再輕盈地跳起越過一個個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