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啟按照竇太后的意思講轅固生扔進彘圈, 但也不能真的讓其死于獸口,否則天下傳著傳著就成了“漢效秦皇,焚書坑儒”, 就連史書也會留下“轅固生與黃生辯論后不覺己輸, 從而對黃老學和太后出言不遜,導致被太后下令扔進彘圈”的記錄。 擱在統治者的角度,這一懲罰沒什么大不了的, 甚至稱得上活該。可是擱在百姓還有讀書人的角度來看, 人家就是恃才傲物地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就要被你扔進彘圈?這不是迫害是什么? 況且這時的讀書人拋開嘴碎的毛病不談,對于百姓肯定是比高高在上的皇帝更為親切,甚至稱得上朝廷與百姓的中介人, 負責擔任“吏”的職責, 向下傳遞朝廷律令。 彼時漢朝還未脫離戰國時的授道風氣,尤其是在秦朝滅亡,百家復出后, 許多人都想恢復思想爭鳴的黃金時代,所以從關東到關中,從游俠學者到百姓工匠, 都對正統的仁義道德看得很重。甚至因為秦朝留下的ptsd和魯儒的輿論操作而對迫害學者的皇帝沒啥好感, 就差問句“汝見吾刃,可想學暴秦?” 甚至說句夸張的話,相較于工業革命后的覺醒者,西漢的古人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折騰下早就明白“今天不替弱者發聲,明天就要挨人鐵拳”的道理,所以不管有錯沒錯, 都得找君主要個態度。 更憋屈的是, 元朝以前的中國史官可是非常有骨氣的, 無論是戰國時的崔柕還是東晉時的恒溫都不能阻止史官的刀筆,甚至連漢武帝,唐太宗都無可奈何。因為在元朝以前,皇帝大臣一旦進入太史府就會留下“干涉史官,篡改歷史”的記錄。 至于元代……那是建國時連史官是什么都沒搞懂,而且就算學著漢族搞了史官,那也是把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野史趣聞都一并寫進史書里,導致后世研究元代資料時還要判斷真實性是否可取。 至于明代……那是因為胡惟庸案和方孝孺的十族案過于震撼,導致史官的筆頭弱了不少,但也不會美化堡宗或木匠皇帝。甚至說得不好聽點,乾隆要是擱在明朝,史官不用六十斤白紙來批判這個敗家子都算他們沒骨氣。 劉瑞知道以劉啟那只能墊腳的子女地位,想要勸竇太后高抬貴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場外求助館陶長公主和袁盎,兩人一個竇太后的心肝寶貝,一個竇太后的貼心閨蜜好說歹說了兩三天,才讓竇太后為著先帝的名聲放其一馬,但是要轅固生立刻滾出關中地區……都不留對方養好傷再走。 劉瑞在竇嬰辭去太子詹事后去上林苑的彘圈瞧了下轅固生,結果看見滿身污泥,披頭散發的轅固生雖然一副進氣多,出氣少的模樣,可是身上真沒什么致命傷,而且與倒下的野彘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想到互聯網笑話之“文弱書生”。 “難為轅固生了。”劉瑞知道彼時的諸生都得學習君子六藝,個個都是拿劍就能比劃兩下的高手。現代討論起儒家時,也曾冒出漢唐儒者見了南宋儒者,一定會氣到表示“莫挨老子,晦氣,晦氣。” 一旁的人聽了也是苦笑不已。 竇太后要弄死轅固生,皇帝卻執意保他。上林苑的小人物們擱在兩個大人物間也是左右為難,只能在野彘攻擊轅固生時干擾一二,防止轅固生死得太快。 劉瑞見了,也是感同身受道:“你也辛苦了,給他請個大夫吧!可別真的死在這兒。” “那太后……” “太皇太后不會讓轅固生死的。”劉瑞給禁圃尉吃了顆定心丸:“太皇太后不會讓他死的。” 禁圃尉原本想著口說無憑,誰知你們會不會認賬,不過想著太皇太后估計也就這幾年了,犯不著為了轅固生毀掉一輩子的好名聲,所以將其撈出來也是情有可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