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長槍一抖,隱有龍吟之音。 寧無礙滿意一笑,刀尖直指向他:“來,比劃比劃!” “三哥你直接說想打我一頓得了。” 寧無恙調笑一句,卻也使出十八般武藝,生疏地走著招。 好在自家兄弟比劃,寧無礙放滿了一院子的水,直到寧無恙力竭,寧無礙才挑飛了他手中的長槍,又一個箭步接住,重新將長槍插回原位。 不到一刻鐘的比劃,以寧無恙的無力招架收尾。 “五弟,你還要多練練這套槍法才行。” “明早……加練。” 寧無恙扶著膝蓋,喘著粗氣。 盡管大汗淋漓,但這種熱血奮戰的感覺,真的很爽。 再看三哥手握青龍刀,隱約有爺爺手持虎頭關刀的氣勢,他想到來此的目的,脫口而出。 “三哥不如秋試去考武舉。” “你也想讓我去考武舉人?”寧無礙大吃一驚。 也? 寧無恙眉鋒一挑,以二伯母教育子女的方向,他還以為整個寧家只有他會教唆三哥改換賽道,這個“也”字很有靈性啊。 “還有誰想讓三哥去考武舉?” 要知道武舉人考上了,沒有子襲父業的武官繼承,只能去當個守城的小兵或是去府衙當衙役。 能當上這些都是好的了,大多最后只能趁著擴招兵馬時去當小兵卒混口飯吃,幾乎沒有作用。 而文考秋試一旦通過,不參加春闈有人舉薦便能從無品級的小吏做起,再加上晉王一派為了招攬門生,還想著削減軍費支出。 導致文考秋試,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武舉秋試,則大多是貧寒子弟參加,繁華的金陵府,坐擁七十萬在籍人口,武舉參選人數十年間未過百人。 除非像原身一樣倒霉,不然只要有人肯參加,幾乎人人能中舉。 寧無礙沉吟片刻,拿起一塊帕子開始擦拭刀鋒:“這把青龍刀是沈小姐所贈。” “哦……啊?”怎么又和沈小姐扯上關系了? “到了湖心小島后,經徐先生引薦,我見到了知府江大人,和他過了幾招,離島前,他曾建議我去考武舉,說我功夫很好,如果上陣殺敵必是一員大將,邊境這兩年摩擦劇烈,晉王支持和談,康王支持武斷,他說我或許有機會,重振寧府門楣。” 寧無恙發現,這世間諸事,真是越怕什么它就越來什么。 看來晉王與康王之爭,已經影響到大興的方方面面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