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五爺的肝火-《抗清》
第(2/3)頁
本質上并沒有偏離正衣冠、復燕京這一準則。
無非是以拖待變。
復漢人天下而非復明室天下,也是基于此法理。
為何非要當眾說自己是為復漢人天下而戰(zhàn),而非復明室天下而戰(zhàn),在于這兩個說法涉及到“保國”還是“保天下”。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意君臣自謀,與天下百姓無關。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人都當參與其中。
王五就是想勸說洪部院、潘監(jiān)軍以天下為重,暫時舍棄明室隱忍以待。
否則一昧強調保國,那剃發(fā)乃至和談一事,真就是叛徒行徑,難以解釋清楚。
現在看來,韓王對于“權變”應是領悟,并支持的。
這讓王五心中松了口氣,只要韓王這位大明親藩能支持和談,虎帥、郝帥、袁帥那邊就沒理由反對。
畢竟,根本上來講,三位老帥只是掛著明朝的牌子抗清,而非真的明臣。
連明朝的代表韓王都同意議和,三位老帥有何理由反對?
若棄了明朝牌子不用,那更當利用現在的有利局面暗中積蓄力量。
只洪部院顯然對明朝太過迂忠,見韓王竟說王五說的好,急得剛要開口卻被韓王抬手止住,搖了搖頭道:“先生先聽我言。”
說完視線朝正瞧著自己的王五看去,微微點頭后重新看向洪育鰲,沉聲道:“孤當日就說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我朱家一姓之天下,此言先生應當不曾忘吧?”
“殿下!”
洪育鰲眉頭微皺,韓王這般說辭是有大問題的,難道大明三百年江山真就要輕易拱手讓人?
事后他同潘公公商議過,二人一致意見是大明法統(tǒng)絕不能輕易相讓,否則后患無窮。
好在韓王并不肯監(jiān)國,如此他所言只能代表韓藩態(tài)度,而不能代表明室,日后真若復國成功,可以此據理力爭。
韓王這邊突然走到王五面前,問他可識得昆山顧亭林,又或讀過此人的書。
顧亭林便是明末大儒顧炎武。
王五當然是識得的,不過沒見過其人,只知其主張的思想一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