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十章江湖紛爭事-《水滸大寨主》


    第(1/3)頁

    按下梁山一眾好漢不提,且說這西北陜西渭州是西北大城,交通要路,人口眾多,商旅不斷。

    這一日在渭州最大的茶樓下,圍擁著許多的人,有兩伙江湖人在此賣藝。一伙江湖人是兄弟兩個,但見年長那一個口若懸河,大聲的向圍觀的眾人道白:“來!瞧一瞧,看一看啦!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今日來到貴寶地,承老少爺們抬舉。我們是初學乍練,有經師不到、學藝不精的地方諸位多包涵。假如各位看我們練得還像那么回事,請您高抬貴手,賞我們個吃飯錢、住店錢,假如哪位出門一時忘了帶錢,白瞧白看我們也不生氣。只求您腳下留德,站腳助威,我們也感恩不盡。”

    這人一陣吆喝,倒是聚集了不少人。這兄弟兩人一個用刀,一個用棍,一會單打一會雙打。招式只圖好看,贏得陣陣喝彩。

    這兩人在江湖行當中當屬“瓜行”,“瓜行”其實應叫“掛子行”,江湖中把憑表演武術吃飯的叫“掛子”,也叫“打把式賣藝”。“瓜行”人為了賺錢,除了表演武藝,也賣些大力丸之類的江湖野藥,特別講究吆喝。

    在江湖行當里,游民江湖職業主要分為四類:巾、皮、李子、瓜。“巾行”,顧名思義,從事這一行的江湖人,大都頭戴儒巾、葛巾,顯示出自己出身儒道,是有文化的人,不同于打把式賣藝之流的“村蠢愚夫”。他們從事著腦力勞動,諸如相面、測字、算命、代寫書信等,頂著個先生的頭銜。“巾行”中人雖然是吃“文化”飯的,但有一種技能,卻絕不能放下。這便是江湖伎倆——得學會揣摩客戶心理,花言巧語引人入套,這才是“巾行”中人混飯吃的真“本事”。(現在的大街上也有這類人,書友們肯定也有遇見的。)

    “皮行”,這名稱來源于滿族人,但是在早前歷朝歷代也有這行人,諸如赤腳醫生、江湖郎中。清代滿人信奉薩滿教,治病多靠巫醫跳大神,一邊手舞足蹈,一邊敲著皮鼓。這皮鼓,在東北二人轉《神調》中有使用。時間長了皮鼓成了醫生的標志,滿人入關后,人們便習慣稱呼江湖游醫這一行當為“皮行”。皮行的郎中們后來并不敲皮鼓,改成了搖鈴,“如圓形,中空而有膽,作聲震耳”,所以,他們的另一稱呼“鈴醫”,倒是更形象一些。

    其余唱戲的、雜耍的、變戲法的,因為他們崇拜的祖師爺是曾在梨園召集各類藝人的唐玄宗李隆基,所以自稱“李子”。在江湖上,也有稱他們為彩門的,大概是因為這一行當的人在表演時,多用油彩在臉上化裝的緣故。

    “啊哈!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咱爺們的表演也該開始了!”人群之中,另一位賣藝的漢子也吆喝起來。

    只見那是一位身材瘦削的黃臉漢子,腳下橫七豎八擺放著刀槍劍戟等諸般的兵器。此時大漢正拿著一把大槍,風車般的掄起,只聽到“呼呼”的風響之聲。左右大回環,山下翻飛插花,端的好看!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那兩兄弟的武藝只是一般,沒有這位黃臉漢子的威風,看熱鬧的人倒是被他吸引不少!

    這大漢耍了一會大槍,猛然大喝一聲:“喳!”大槍往那一扎,入土半寸。到也顯得威風凜凜,大有幾分猛將風采。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什市| 江门市| 台南县| 尼勒克县| 新宁县| 巴彦淖尔市| 息烽县| 河北省| 宝丰县| 台江县| 永宁县| 滨州市| 绿春县| 望都县| 郯城县| 威信县| 牙克石市| 浪卡子县| 涿鹿县| 嘉鱼县| 南宁市| 万源市| 香格里拉县| 白山市| 宿迁市| 易门县| 富平县| 拜泉县| 睢宁县| 永定县| 天门市| 柳江县| 蒙城县| 沧州市| 油尖旺区| 永宁县| 越西县| 都江堰市| 泸水县| 平邑县| 兴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