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晉忙讓了一步,然后如出一轍地復制了杜生的動作,做了一遍。 杜生驚訝地說道:“李先生也知道青社的傳統禮節?” 李晉笑道:“我只知道這原本似乎是洪門的,卻沒想到袍哥青社也有類似的禮儀。” 杜生說道:“這是江湖人對江湖人的規矩,李先生不是江湖人,自然不用在意這些。” 李晉哈哈一笑,引著杜生在沙發上坐下,說道:“春申門前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杜老先生一生豪爽仗義,留下不知道多少恩惠,只不過后來國難到頭,杜老先生并沒有做日寇的走狗,一身榮華富貴散盡,舉家逃去港城,最終離世。” “現在杜老先生的后人依然活躍在粵省,這的確是一件好事。” 聽到李晉說的半首詩,杜生眼睛都放出了亮光。 這半首詩,當年就是形容杜生的爺爺,杜老先生的。 說的是古時候春申君以門客滿天下著名,廣交四方好友,而滬市小杜就是杜老先生,可比春申君,在滬市住在城南,頭頂的五尺天全是杜老先生的豪邁和仗義。 對于杜生這樣的江湖門人后代來說,最重要的尊重是什么? 就是有人尊重他的先輩。 杜生站起來,認認真真地對李晉說道:“李先生,你這個朋友,我交定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來杜生跟莫胤之間相似又不相同的地方。 同樣的口直心快,可不一樣的卻是那一份發自骨子里的氣質,和面對同樣選擇時的不同反應。 “既然是朋友了,那么杜先生也簡單一些吧。” “我知道你來的目的,你需要什么,能給我什么?” 李晉的兩個問題,讓杜生更加滿意。 他本就不是喜歡拐彎抹角的性格,原本已經做好打持久戰準備的他見到李晉也是單刀直入的人,更是心情舒暢。 他一仰頭,說道:“杜家門人,國有需要,義不容辭。” “杜家什么都不需要李先生保障和提供,只要是為國而戰,2000億華夏幣,即刻到賬。”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