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術中喚醒,相當于修電腦的時候,在蓋上機箱之前,啟動電腦,看哪里有故障。電腦的蓋板擰幾顆螺絲就可以打開,但大腦縫合之后,再打開,那就意味著是二次手術,后果難以預料。 趙原擔心視神經可能會受到影響,讓秦怡拿來事先準備好的紙筆。 “能看清楚這幾個字嗎?” “看得清楚——我的名字!” “能不能寫兩個字?” “我試試!” 老會長顫巍巍地拿起筆在紙上寫下“落土歸根”四個字。 盡管看起來彎彎扭扭,但結果讓人振奮的! 穆勒看到在這一幕,忍不住揮舞了一下拳頭。 這臺手術看起來有驚無險,其實是功夫在詩外,趙原在做手術之前進行過多次模擬練習,不斷地打磨細節,才能達到幾乎完美的效果。 “刀客特趙,這臺手術做得太漂亮了,有很多細節我想不明白,機械臂進入顱內之后,為什么從右側進入?右側布滿了細微血管,雖然出血很少,但還是存在風險。”穆勒教授的提問帶著困惑誠心求教,并不是惡意挑刺。 “從右側進入是為了避開左側的神經叢。神經叢和血管的修復速度不一樣。血管受損,出血之后,我做了止血。在手術最后,也進行縫合鏈接,大約一周血管就會和健康人的一樣,但神經叢想要恢復的話,需要兩到三年。”穆勒聽到趙原的解釋,眼中露出豁然開朗之色,神經外科醫生最難做的是取舍,在分析得失后,爭取最小的損失贏得最好的結果。 “原來是這樣啊!”穆勒教授眼中的敬重又增添幾分。 趙原說得輕描淡寫,但真正做決策的時候,需要膽量和技術。 當時血管破裂的時候,穆勒教授被嚇了一跳。 但趙原迅速做了處理,所以失血量微乎其微,眾人隨后就忽視了那個細節。 趙原在手術室的洗澡間沖洗了一下,來到外面,發現來了很多記者。 有一個東方面孔的女記者拼命地擠到最前面,將話筒遞到趙原的嘴邊。 她說的是漢語。 “趙院士,您好,我是《歐洲僑報》的記者,想問您幾個問題!” 趙原聽說過這家報紙,是歐洲讀者群龐大的華文媒體,覆蓋歐洲所有國家,讀者都是華僑。 趙原輕聲道,“請提問!” 第(2/3)頁